三江斗门
短艇漾秋霞,江村数百家。
水声鸣轣辘,山骨瘦槎枒。
自笑如浮梗,何期又泛楂。
人传前岸石,曾化作虾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船在晚霞中飘荡,江边的小村庄住着数百户人家。
水流发出叮咚响声,山水之间,树木参差,风骨峭立。
我自嘲自己如同漂浮的枯枝,没想到又能再次乘船漂流。
有人传说前方的岸边岩石,曾经变成过虾蟆。
去完善
释义
1. 短艇:小型的船只。
2. 漾:荡漾,形容水面微微起伏的样子。
3. 秋霞:秋天的晚霞。
4. 江村:江边的小村庄。
5. 数百家:指村子里有数百户人家。
6. 水声:水流的声音。
7. 鸣轣辘:形容车轮滚动的声音。这里用来比喻水流声。
8. 山骨:山的轮廓。
9. 槎枒:形容树木弯曲交错的样子。这里用来比喻山体的形状。
10. 浮梗:浮萍,一种水生植物。这里用来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
11. 泛楂:指在水上漂浮。楂,木筏。
12. 人传:据说。
13. 前岸石:前面的岸边的石头。
14. 虾蟆:青蛙的一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起在三江斗门所见的景象。首联“短艇漾秋霞,江村数百家”,描述了一幅宁静的江边村落图景,短艇在晚霞中荡漾,周围围绕着数百户人家。颔联“水声鸣轣辘,山骨瘦槎枒”则通过生动形象的水声和山骨表现出了此地环境的特点。而“自笑如浮梗,何期又泛楂。”这句诗人自我比喻为漂浮在水面上的柳条,表现出诗人的超脱心境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尾联“人传前岸石,曾化作虾蟆。”则通过传说故事强调了自然的神秘力量,引人深思。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世的独到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三江斗门》是南宋诗人陈起的诗作,收录在《江湖集》中。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珠江流域的繁荣景象,通过描述江门的繁荣和百姓的生活状况,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心。
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这一时期,中国南方经济较为发达,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因为靠近海港,商业活动频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陈起是一个杰出的文人,他生活在广东江门地区,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生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王朝政治腐败,内忧外患严重,但民间经济发展却相对较好。江门地区作为当时的经济重镇,得益于地理优势和商业活动,成为了一个富饶的地区。这也为陈起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