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听诵太极西铭

标题包含
夜听诵太极西铭
六经宇宙包无际,消得斯文一贯穿。 万水混茫潮约海,三辰焕烂斗分天。 鸢鱼察理河洛后,金玉追章秦汉前。 遥夜并听仍暗味,奎明谁敢第三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六部经典涵盖了无尽的宇宙,它们穿透了所有的文化。就像海洋中的无数水流汇聚成大海一样,三部明亮的星辰闪耀在天际之间。我们研究河流和湖泊的规律,探索秦朝和汉朝的历史遗迹。在漫长的夜晚中,我们倾听这些声音仍然感到困惑和模糊,谁能领悟到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呢?
去完善
释义
1. 六经:这里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 2. 宇宙:这里指天地万物的总称。 3. 消得:指消融、化解。 4. 斯文:这里指儒家文化。 5. 一贯穿:指完全贯通。 6. 万水:指众多江河湖泊。 7. 混茫:指混沌迷茫的状态。 8. 潮约海:指江海的潮水相互汇合。 9. 三辰:指日、月、星。 10. 焕烂:指明亮、闪耀。 11. 斗分天:指星星之间区分出天空的方位。 12. 鸢鱼:指鸢鸟和鱼类。这里代指天地万物。 13. 察理:观察理解事物的道理。 14. 河洛:指黄河、洛水流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15. 金玉:比喻珍贵的文字。 16. 追章:追随前人的篇章。 17. 秦汉:秦朝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 18. 遥夜:漫长的夜晚。 19. 暗味:指不清晰、不明朗。 20. 奎明:即魁星。古代神话中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 21. 第三篇:这里的“第三篇”指的是《周易·系辞上》中孔子读《易》时所写的赞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夜听诵太极西铭”,表达了诗人对于儒家经典与道家思想的融汇贯通的领悟。诗人通过描述“六经宇宙”、“万水混茫”、“三辰焕烂”等意象,强调了天地万物的广阔无垠和纷繁复杂,同时揭示了儒道哲学的核心观念:太极(儒家)和西铭(道家)。 诗中提及的“鸢鱼察理河洛后,金玉追章秦汉前”则强调了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诗人认为,要理解这些深刻的道理,需要细细品味、深入思考,就如同在漫漫长夜中聆听诵读,仍需不断求索。而最后一句“奎明谁敢第三篇”则表明了诗人坚信只有通过对知识的持续追求和对哲理的不断领悟,才能真正达到光明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听诵太极西铭》是宋代诗人陈起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12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陈起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他曾因为政治斗争而被迫流亡,这段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辛。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深深关切。 在陈起的那个年代,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起的诗歌作品往往带有浓厚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 《夜听诵太极西铭》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人生际遇下创作的。在这首诗中,陈起通过描绘自己在夜晚聆听太极西铭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