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归
忽忽已秋杪,言归欣有期。
节物想吾庐,青蕊繁东篱。
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
对此忆羁旅,多应歌式微。
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眉。
稚子闹檐隙,绕膝牵人衣。
归兴念如许,兼程犹苦迟。
明朝秋色里,乌帽风披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匆匆已过晚秋,高兴的是回家的日子终于有了希望。
故乡的节气和风景令我念念不忘,东篱下菊花盛开,繁荣昌盛。
那里有我熟悉的白云寺,品尝着金黄色的美食。
想到这令人怀念的地方,不禁想起了《式微》的歌声。
父母倚门盼望我归来,看到我回家的喜悦让他们的眉头舒展。
孩子们在家欢快的嬉戏,拉着我的手蹦跳着。
归家的迫切心情难以言表,尽管赶路辛苦但终究值得。
明天,在金色的秋天中,我将戴着帽子疾步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忽忽:不知不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
2. 秋杪:秋天的末尾。
3. 言归:回家的意思。
4. 期:期待,希望。
5. 节物:季节的风物景色。
6. 青蕊:绿色的蕊,这里指菊花的花蕾。
7. 繁:繁茂,盛开。
8. 东篱:古诗中常用来象征隐逸生活的词语,出自陶潜的《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9. 流匙:舀汤的勺子。
10. 白云子:指酒。
11. 蘸甲:用脚蘸取。
12. 黄鹅儿:蛋黄,这里指的是食物。
13. 羁旅:在外地停留,这里指在外为官。
14.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原意是天要黑了,这里形容自己在外面辛苦的样子。
15. 喜慰:欢喜安慰。
16. 倚门心:在家门前等待的心情。
17. 举案眉:举起眉头,形容非常开心。
18. 稚子:小孩子。
19. 檐隙:屋檐下的空隙处。
20. 乌帽:指官员的帽子。
21. 披披:风吹动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忽忽已秋杪”起篇,意即匆匆已至秋季末,通过秋天季节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思念家乡的心情。接下来在第二句,诗人以“言归欣有期”点出盼望回家的喜悦,表达出渴望团聚的迫切心情。而接下来的四句“节物想吾庐,青蕊繁东篱。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则是通过描述故乡景物、美食等元素来进一步刻画故乡的美好与对家的眷恋之情。
其中“青蕊繁东篱”一句尤其生动,借助菊花这个象征秋天的植物形象,表达出诗人在离家千里之外仍然对家乡美好景色的记忆深刻。接着“流匙白云子,蘸甲黄鹅儿”则借由饮食这一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使乡愁变得更加具象化,情感也更加浓烈。
接下来的四句:“对此忆羁旅,多应歌式微。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眉。”诗人感慨于思乡之情的深厚,但又不得不忍受别离之苦,这使得其内心的矛盾愈发明显。而“喜慰倚门心,愁消举案眉。”两句描绘了父母在家期待游子归来时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盼望儿女回家的欣慰,又有担忧离别重聚的忧愁。
随后“稚子闹檐隙,绕膝牵人衣。”诗人把视角转向家庭中的小生命,孩子欢跃地围绕在亲人身边,这样的画面再次强调了家庭的温暖以及诗人急于回家的愿望。而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流露出归乡的急切心境——“归兴念如许,兼程犹苦迟。明朝秋色里,乌帽风披披。”,他期待着在明天,戴著乌帽(古人出行所戴的一种帽子),迎着秋风踏上归途,抒发出游子心系故土、渴望归家的炽烈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思归》是南宋诗人高登于淳熙五年(117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的高登才学出众,但由于性格刚直,不愿迎合权贵,屡次遭贬,这使得他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此诗正是在他流寓他乡时所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并稳定下来,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仍然严重。金国对于北方领土的侵占,使得许多文人志士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另一方面,南宋朝政日益腐败,权臣当道,正直之士往往受到排挤和打压。这种时代背景下,高登等知识分子对未来充满忧虑,渴望回归故乡,寻求心灵的慰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