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绣江再见中秋月,岁去月圆人尚缺。
相望千里共婵娟,苦恨亭亭照离别。
今夕一尊谁与同,孟光举案对梁鸿。
众雏立侍俨成列,以次持杯寿乃翁。
乃翁看月揩病目,手足顽麻头发秃。
但愿团圞三十秋,不计东西与南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绣江边的月亮又在中秋时重新出现,年岁逝去,月亮却依旧圆满,只是家人却无法团聚。相隔千里的亲人共赏这美好月色,无奈那月光只会照耀分离的时刻。如今的中秋夜晚,谁能与我一起饮酒赏月呢?只有孟光和梁鸿这对恩爱夫妻才能与我共度佳节。孩子们也纷纷列队站立,按顺序给父亲敬酒祝寿。父亲看着月亮擦拭着眼疾,手脚麻木,头发花白。只希望能在未来的三十年中团圆,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计较了。
去完善
释义
1. 绣江:古代江名,此指作者所处之地或具体地点;
2. 亭亭:指明月当空,月色明亮;
3. 梁鸿:古代贤士,此代指作者的友人;
4. 孟光:古代女子,以贤德著称,是梁鸿的妻子;
5. 举案:孟光以托盘向梁鸿献食物;
6. 众雏:儿女们的意思;
7. 以次:按照顺序;
8. 乃翁:父亲;
9. 看月:赏月;
10. 揩病目:擦拭眼睛;
11. 手足顽麻:手脚无力、麻木;
12. 团团圞(luán):团圆的样子;
13. 不计东西与南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共赏中秋之月。
去完善
赏析
《中秋月》是高登的一首抒怀诗。诗人通过对中秋之月的描绘,表达了与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珍视。诗中“绣江再见中秋月,岁去月圆人尚缺”,表明了时光流逝,却仍无法弥补亲人之间的分离之苦。这种情感在“相望千里共婵娟,苦恨亭亭照离别”中得到进一步深化,表现了诗人对家人分隔两地的无奈和哀愁。
接下来的四句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团聚场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为长辈祝酒,表达对彼此的关爱之情。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孟光、梁鸿这一典故,比喻夫妻间的恩爱,以及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时刻虽然短暂,但足以慰藉诗人内心的思念之情。
而到了最后两句,诗人通过自嘲式的表达,揭示了自身老病缠身的境况,以及对团圆的强烈渴望。他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家人共度更多的美好时光,不再计较身处何方。这种质朴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真挚动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月》是南宋诗人高登所作。这首诗歌创作于南宋理宗时期,具体时间难以考据。高登此人的生活经历复杂而丰富,他曾举进士,但后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担任过连州知州等地方官员,后来被征召为金部郎官、枢密院编修官,可惜因病未能上任。其人生际遇中的悲剧性及对政治的热忱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南宋末年的社会动荡和民族矛盾激化期。当时的南宋政权外忧内患,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国内又发生农民起义。面对这种严重的形势,南宋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加强国防,同时调整内政,以求恢复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高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得他在创作《中秋月》时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