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九日

标题包含
九日
塞雁南飞度戍楼,一声天地有余秋。 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 莫效涓埃裨国计,况无毛发为身谋。 所须菽水能多少,踪迹飘然不系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飞的候鸟越过戍楼,一声鸣叫使整个天地间充满了秋天的气息。家园远在海角,放眼望去无尽头;身处荒野之地,人生似乎已到尽头。不要试图通过微小努力对国家有所贡献,况且个人能力如此微弱,无法为自己谋求生计。生活所需不过是粗茶淡饭,但我行无定踪,如落叶般飘零在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
去完善
释义
1. 塞雁:指秋天从塞外北飞的大雁。 2. 戍楼:古代边防驻军瞭望敌情的岗楼。 3. 沧海:这里指大海。 4. 蛮荒:荒蛮之地,指边远地区。 5. 涓埃:比喻微小的力量。 6. 国计: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事务。 7. 毛发:这里指个人的生计问题。 8. 菽水:菽即豆,菽水指粗茶淡饭,指简单的生活所需。
去完善
赏析
《九日》是高登的一首描绘边塞戍楼的诗歌。诗中的“塞雁南飞度戍楼”一句,以雁行高空的意象展现了边塞戍楼的苍茫和辽阔。接下来的“一声天地有余秋”,则通过风声传达出秋天的寂寥与萧瑟,给人一种深沉而肃杀的感觉。 接下来两句,“家连沧海难穷目,人在蛮荒欲尽头”,以家庭的遥远和边疆环境的艰苦描绘了戍楼生活的艰难。诗人借这一份苦难感慨了自己的境遇,流露出他那份深深的思乡之情。 而后四句,“莫效涓埃裨国计,况无毛发为身谋。所须菽水能多少,踪迹飘然不系舟”则是表达诗人的心境和处世态度。他的意思是自己不能对国家做出些许贡献,无法为自己的生活谋求出路,需要的只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料,如菽水之类,而他自己的生涯却是飘忽不定的,就像没有缆绳束缚的小船一样。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在戍楼生活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也透露了他那种无奈而又超脱的心境。从诗句的表达上,我们可以看到高登词风的高洁、情感的真挚和才情的卓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是南宋诗人高登的一首咏重阳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的重阳节。在这期间,高登因病辞官回乡,居住在福建福州一带。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尤其是金兵南侵,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登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曲折。他曾因为直言敢谏而遭贬谪,后来又被召回朝廷任职,但最终还是因病辞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登以重阳节为契机,借菊花和茱萸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他用“重阳”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时代的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