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芙蓉
妖红弄色绚池台,不作匆匆一夜开。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艳丽的花儿在池塘边争艳,它们的美丽并不是在一夜之间就展现出来的。如果它们能在春天的时候参加花儿的竞赛,那么牡丹可能不会成为最美的花儿。
去完善
释义
1. 妖红:指木芙蓉艳丽的花朵。
2. 弄色:展示各种色彩。
3. 绚池台:使池台变得绚丽多彩。
4. 春榜:古代选拔举人的榜单。
5. 未必:不一定。
6. 花魁:形容花卉中的佼佼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木芙蓉的美丽与独特之处。首句“妖红弄色绚池台”描述了木芙蓉的艳丽色彩和其在池台间盛开的美景。次句“不作匆匆一夜开”表达了木芙蓉并非昙花一现、短暂绽放的植物,而是持续时间的植物。接下来两句“若遇春时占春榜,牡丹未必作花魁”则比较了木芙蓉和牡丹,诗人认为如果木芙蓉在春季开放,那么它的美艳程度可能连牡丹也难以匹敌。整首诗借木芙蓉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古代诗人的才情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芙蓉》是南宋诗人郑域所作的一首描绘木芙蓉花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左右的南宋时期,即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郑域作为一位文人雅士,他的生活主要围绕着文学创作和仕途发展。他曾担任过县令等地方官职,但也因官场斗争而多次遭受排挤。这种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对自然界的美好有了更深的感悟,也为他创作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木芙蓉》这首诗歌中,郑域通过对木芙蓉花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总的来说,这首诗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由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诗人所创作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