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夜坐应诏
玉琯凉初应,金壶夜渐阑。
沧池流稍洁,仙掌露方漙。
雁声风处断,树影月中寒。
爽气长空净,高吟觉思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玉箫吹奏着初凉,夜空的金光逐渐减弱。
沧海流水悠悠涤荡,仙掌露珠闪烁莹然。
鸿雁在风中收声,树影伴着月光显得清冷。
秋风万里无纤尘,天地宽广适合放歌,思绪亦觉开阔明朗。
去完善
释义
1. 玉琯:古代乐器,类似编钟的音器。
2. 金壶:指铜壶滴漏,古代计时器。
3. 沧池:此指昆明池。汉武帝所开凿,用来训练水军。位于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4. 仙掌:此处指的是华表山上的石人手掌,立于秦始皇陵东南方向。相传这石人手捧仙药,夜间可见露水凝结在掌中。
5. 漙:露水凝聚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初秋夜坐应诏》是唐代诗人杨师道的作品。诗中描述了初秋夜晚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感受。全诗以月色、风声、雁声、树影等元素为基调,通过描绘初秋夜晚的寂静与宁谧,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高远。
首联“玉琯凉初应,金壶夜渐阑”,诗人以玉琯和金壶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作为引子,展现出初秋时节夜晚凉爽的氛围,以及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凉”和“渐阑”两词,生动地传达了秋天的凉意和夜色渐浓的景象。
颔联“沧池流稍洁,仙掌露方漙”,诗人通过对沧池流水和仙掌露水的描绘,强调了初秋夜空的静谧。其中“稍洁”和“方漙”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出初秋夜间空气清爽、露水凝重的自然景象。
颈联“雁声风处断,树影月中寒”,诗人通过风声、雁声和树影这三个景物的组合,进一步展示出初秋的夜晚氛围。其中的“断”和“寒”两字,形象地传达了风声中的雁声逐渐消失和月光下的树影显得寒冷的情景。
尾联“爽气长空净,高吟觉思宽”,诗人以爽气和高吟收尾,表现出自己的心境在初秋夜的宁静中得到升华。其中“长空净”和“觉思宽”两个词语,将初秋夜晚的高远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传达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的豁达胸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初秋夜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诗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秋夜坐应诏创作于隋炀帝大业年间,这是杨师道的一段重要时期。此时,杨师道身为弘农郡公、太常卿,先后主持了历代皇帝陵墓的修建和祭祀工作,并在朝廷中有较高的声望。在隋炀帝统治期间,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活动,表现出忠诚勇敢的品质。
这个时期的隋朝正处于国力日渐衰落、民生疾苦的时期,隋炀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频繁发动战争并兴建宫殿,导致民不聊生。尽管如此,杨师道始终坚守自己的职责,致力于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此外,杨师道的诗歌创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他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民众的生活状况,作品既有对现实的关注,又有对历史的反思。这首《初秋夜坐应诏》就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表达了他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