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马
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
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
鸣珂屡度章台侧,细蹀经向濯龙傍。
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豪华的宝马跃出了未央宫,精美的马鞍闪烁着紫金光芒。在春天的小草刚刚发芽的时候,奔驰在上苑之中;随着秋天的风起,开始在上游的森林中嬉戏。马匹的步伐常常伴随着玉珂的声音在章台的旁边划过,小步轻移地经过皇家园林的附近。即使在这样的景象之下,还是无法掩盖汉朝将军每年都会出征的事实,因为宛城现在已经成为了敌方的领土。
去完善
释义
1. 宝马:指马匹高大健壮,品质优良。
2. 权奇:奇异,特别,这里用来形容马的形态奇特。
3. 未央:汉代皇宫的名称,这里代指皇家的马厩。
4. 雕鞍:雕刻精美的马鞍。
5. 照曜:照耀,闪光。
6. 紫金装:紫金为古代一种贵重的金属材料,这里代指豪华的马具。
7. 上苑:帝王园林,这里指皇家养马的地方。
8. 长杨:指西汉时的长杨宫,是皇家猎场,此处代指游玩之地。
9. 鸣珂:形容马奔跑时马蹄声如鸣响玉珂。
10. 章台:战国时期赵国的宫殿名,后来成为繁华城市的代名词。
11. 细蹀:形容马行走时蹄声细碎。
12. 濯龙:指汉代濯龙园,是皇家花园。
13. 宛城:即古宛县,位于今河南南阳市境内,这里是秦末农民起义军张仪的故地,以产良马闻名。
14. 名王:指有名望的王公贵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马为主题,通过描绘马的英姿和骏逸,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战马图。首句“宝马权奇出未央”突出了马的雄姿英发,如同出自未央宫的骏马,展现了马的尊贵与非凡。接下来的“雕鞍照曜紫金装”则描绘了马匹装饰的华丽,象征着战争的荣耀和国家的威严。
在春天的草地和秋天的风中,诗人展示了马匹在春光明媚的上苑驰骋,在秋风萧瑟的长杨嬉戏,展现出马匹的活力和自由。“鸣珂屡度章台侧”描绘了马匹清脆的蹄声回荡在繁华的都市,而“细蹀经向濯龙傍”则描绘了马匹轻盈的步伐靠近皇家宫殿。这些诗句都展现了马匹的高贵与优雅。
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已献名王”却带来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前面描绘了马匹的华贵和勇猛,但最后却提到了因为连年征战,导致宛城失守,成为了敌人的地盘。这使得整首诗从颂扬英勇的战马转变为反思战争带来的苦难,从而深化了主题,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马》是初唐诗人杨师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匹矫健勇猛的战马形象,赞美了马的忠诚、勇敢和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勇精神的向往和对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在创作时间上,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650年至683年之间,即唐朝初期。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杨师道作为初唐时期的著名文人,他的诗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人生际遇上,杨师道曾任唐高祖李渊的侍从、起居舍人等职,后官至礼部尚书。他在朝中颇受重视,但在政治上并无太多建树。他的诗歌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马的赞美,传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建功立业的热切愿望。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朝初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和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通过对外战争扩张领土,对内实行政治改革,巩固政权。战马作为战争中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战斗力量,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杨师道在此时创作这首诗,既是对这一时期的战争场景的生动反映,也是对马这种忠诚勇敢的动物的赞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