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砚

标题包含
咏砚
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将军欲定远,见弃不应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个水池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水影,轻盈的画笔沾染了烟雾般的花朵。将军想远离战场,他希望自己不被抛弃和拖延。
去完善
释义
《咏砚》是唐代诗人杨师道创作的一首描绘砚台的古诗。以下是注释: 1. 圆池:指砚台的外形。 2. 类璧水:意指砚台的外形如同圆形的水池。这里的“璧”指的是圆形的中空的玉。 3. 轻翰:毛笔的别称,这里表示用笔写字。 4. 烟华:烟雾一般轻薄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墨水的颜色。 5. 将军:古代武官的名号,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者与诗人有亲密关系的人。 6. 定远:安定远方,此处表示镇守边疆的意思。 7. 见弃不应赊:表示自己虽然有平定远方的雄心壮志,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或者不被重用。"见弃"是被遗弃的意思,"赊"意思是延期,这里可以理解为晚、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砚台为题,从两个方面来描绘它的特点。首先是形状和质地:“圆池类璧水”,用圆形池塘比喻砚台的形状,这种形象使人联想到翡翠般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宁静画面。接着是功能:“轻翰染烟华”,诗中提到的“轻翰”是指毛笔,而“烟华”指的是墨,诗人用这来形容砚台研墨的过程,表达出砚台在文人墨客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砚台比作一个运筹帷幄、决断未来的将领,称之为“将军”,表达了对其敬仰之情。但同时,诗中的“见弃不应赊”也暗示了人们往往忽略砚台的贡献,将其视作寻常之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想象,赞美了砚台不事张扬却又不可或缺的品质,使其成为了一个寓言,以此寓指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真正推动事物发展的无名英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砚》是唐代诗人杨师道创作的一首描绘砚台的古诗。这首诗赞美了砚台的品质和功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创作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6-649年),杨师道作为当时的重要文人,参与了唐太宗举办的文学沙龙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与众多文人墨客交流切磋,互相学习,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贞观年间,唐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文化教育,倡导儒家学说,鼓励文人墨客创作诗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杨师道以砚台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咏砚》,表达对书法艺术的敬仰之情。 杨师道本人在当时也颇有名气,他历任中书令、礼部尚书等要职,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官员。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召见和赞誉。因此,他在《咏砚》中所表达的对于书法的热爱和对砚台的赞美,既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示了他个人的才情和品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