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初宵看婚

标题包含
初宵看婚
洛城花烛动,戚里画新蛾。隐扇羞应惯,含情愁已多。 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城的华灯初上,照亮了楼阁的窗棱,新画的图案仿佛在诉说着故事的点点滴滴。藏着扇子的姑娘们有些羞涩,却也习惯了这样的场合;她们满怀深情,却好像已经蕴藏了太多的忧愁。轻轻的低吟,带着湿润的红晕,眼神之间流转着波澜。再看看那神往已久的巫山之景,好像只是虚无飘渺的故事。
去完善
释义
1. 洛城:古洛阳,隋朝时期的东都。这里指代新娘出嫁的地方。 2. 花烛:结婚时用的彩灯,通常用红色,象征喜庆吉祥。 3. 戚里:古代诸侯的外戚之家,这里借指权贵人家。 4. 画新蛾:古代女子化妆的一种方法,用画笔画出如同蚕蛾翅膀上细纹的妆,以增加面部装饰的效果。 5. 隐扇:古代婚礼中,新娘子需要用扇子遮住脸面,以示羞涩。 6. 轻啼:轻声哭泣。 7. 红粉:指女子的胭脂水粉。 8. 微睇:轻轻地看。 9. 横波:形容目光流转如水波荡漾。 10. 巫山曲:指描写巫山神女与楚王相会的神话故事的诗篇,如宋玉的《高唐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新婚之夜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新娘娇羞、喜悦又略带忧虑的心情。首句“洛城花烛动”,点明了地点和场景——洛阳城中,花烛高燃,婚礼正在进行。第二句“戚里画新蛾”,则通过对新娘形象的描绘,传达出她妆容精致,神情焕发的特点。接下来的四句,分别从新娘的动作、表情以及心理等方面,传达了她的内心感受。诗中的“羞应惯”和“愁已多”,形象地描绘出新嫁娘在众人面前的娇羞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使这位新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接下来两句,“轻啼湿红粉,微睇转横波”,进一步刻画了新娘娇羞的神态。她用扇子遮住了脸,眼角却流露出动人的目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最后两句,“更笑巫山曲,空传暮雨过”,是诗人对新娘美貌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她纯真心灵的褒扬。这里提到的“巫山曲”,指的是古人描述巫山神女的传说,而诗人认为,这样的美色根本无法与眼前这位新娘相比,因此,那些虚幻的传说只不过是空传而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初宵看婚》是唐代诗人杨师道的作品。诗中所描绘的繁华景象及其中所寓含的对爱情的渴望,让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作于唐朝鼎盛时期,即公元7世纪至8世纪初。 在这个时代,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以空前发展。杨师道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夫,他的诗歌才情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和赞誉,并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这段时期他生活富裕,家庭幸福,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当时的唐朝社会,婚姻仍然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于婚姻的看法比较传统,认为婚姻是人生大事,需要通过婚礼来确立男女双方的合法婚姻关系。因此,热闹的婚礼场面成为文人墨客争相描绘的主题。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