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夏日晚景应诏
辇路夹垂杨,离宫通建章。日落横峰影,云归起夕凉。
雕轩动流吹,羽盖息回塘。薙草生还绿,残花落尚香。
青岩类姑射,碧涧似汾阳。幸属无为日,欢娱尚未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皇家的道路上,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杨柳树,这些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了宽阔的道路。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皇家宫殿上,闪耀着金光。太阳慢慢落山,在地平线处留下一片美丽的余晖,使山峰的影子显得格外清晰。傍晚时分,天空的白云归集在一起,带起了一阵凉爽的风。
宫殿里,装饰精美的车辆与华美的伞盖整齐地排列着,显露出贵族的气派。此时,小径旁的流水被微风吹动着,带起了轻盈的节奏。曾经繁茂的花朵已经凋零,但残留的花瓣依然散发着香气。
青色的岩石如同神仙居住的仙境,绿色的小溪则如同一块镶嵌在天地间的翡翠。身处这个美丽的环境,人们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力量,内心变得宁静安详。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纷扰的时代,快乐和欢笑在我们的生活中永不停歇。
去完善
释义
1. 辇路:皇帝的车驾行经的道路。
2. 离宫:皇帝正宫以外的其他宫室。
3. 建章:汉代长安宫殿名,这里指代皇宫。
4. 横峰影:山峰在阳光下的影子。
5. 羽盖:以鸟羽为饰的华贵车盖。
6. 薙草:除草。
7. 姑射:古代传说中的山名,这里代指青岩。
8. 汾阳:山名,位于山西省境内,这里代指碧涧。
去完善
赏析
《奉和夏日晚景应诏》是唐朝诗人杨师道的一首描绘夏日傍晚景色并抒发内心愉悦的应制诗。整首诗用词精美、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
首联“辇路夹垂杨,离宫通建章”,描述了皇家宫殿附近的景象。御辇行走的辇路两侧种满了郁郁葱葱的垂杨柳,通往皇帝的离宫与建章宫相连。这里不仅展示出皇家的威严气派,还传达了盛世长安的景象。
颔联“日落横峰影,云归起夕凉”,描绘了太阳即将落下的情景。夕阳的余晖洒在远处的山峰上,映出天空中云朵的影子;随着夜幕的降临,凉爽的晚风逐渐拂来。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过程,令人如身临其境。
颈联“雕轩动流吹,羽盖息回塘”,进一步描绘了皇宫内的景致。华丽的雕饰和精美的建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流动的音乐;翠绿的树木掩映着水边供休息的亭子,羽扇纶巾的仪仗队在此处暂歇。这些细节勾勒出皇家园林的美丽与宁静。
尾联“薙草生还绿,残花落尚香”,诗人以初夏的植物为切入点,表现大自然的生命力。虽然春天已过,但小草在剪除枯黄后重新萌发绿意;花瓣虽已凋谢,但仍散发着清香。这两句既有对季节更替的感叹,也寓含着生命力量的永恒。
综上,《奉和夏日晚景应诏》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夏日傍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诗人巧妙地运用文字,使整首诗给人以视觉、听觉、嗅觉等多重感官享受。同时,从皇家园林的美景中,我们也感受到诗人对太平盛世的由衷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初诗人杨师道的《奉和夏日晚景应诏》这首诗作于贞观年间。贞观时期是唐朝建立后国家治理相对稳定,经济恢复繁荣的历史时期,也是文人雅士云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杨师道在朝堂担任着中书令等重要职务,对于皇帝的诏令总是及时作出反应。这首《奉和夏日晚景应诏》即是他应皇帝的旨意而作的。此时的杨师道年富力强,任职朝堂,地位显赫,同时也是文学才华横溢的诗人。
贞观时期的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接纳忠言直谏,求贤若渴,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使得社会政治开明、国家逐渐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广泛交游,共同探讨学问,相互激励创作。因此,杨师道在这首描绘夏天傍晚景象的诗中表达出对国家强盛、社会秩序井然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皇帝英明的歌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