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暑宿集福院晚风雨大作
火云烧天天为高,畏日烁地地欲焦。
舴艋浮江线溜澁,招提税鞅烦襟消。
风声聒聒閙山阙,雨脚霏霏转树腰。
猛省奔驰竟何事,此心宁不愧渔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熊熊燃烧的火云挂在天边,好像使天空变得更加高远;畏惧烈日的照射,大地似乎要被烤焦。小船在江面上漂浮如同一条丝带,渡口寺院的马具挂起,让人烦躁的心得以休息。风吹过山间的风声回荡,细雨飘洒在树干上。猛然醒悟我们奔波劳碌是为了什么呢?我的心怎能不感到对渔民和樵夫的愧疚呢?
去完善
释义
1. 火云:比喻炽热的红霞。这里形象地描绘了夏天的炎热。
2. 畏日:使人畏惧的太阳,这里指夏季烈日。
3. 舴艋:一种小船。
4. 浮江:在江上漂浮。
5. 线溜澁:形容水流迟缓的样子。
6. 招提:佛教用语,指寺院。
7. 税鞅:停车解鞍的意思。
8. 聒聒:嘈杂的声音。
9. 山阙:山脉和高地的交界处。
10. 雨脚:雨滴。
11. 霏霏:雨雪纷纷飘落的样子。
12. 树腰:树干的中部。
13. 猛省:猛然醒悟。
14. 奔驰:奔走忙碌。
15. 渔樵:渔民和樵夫,这里指普通百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盛夏暴雨来临之前的景象和诗人的心境。首联描述天气的炎热,火云烧天,畏日烁地,形象地展现了烈日炎炎、地面被阳光烤热的场景。颔联以舴艋浮江和招提税鞅两个画面展示了诗人在忙碌生活中寻求解脱的心境。颈联则通过风声聒聒、雨脚霏霏的形象描绘出暴雨即将来临的氛围。尾联笔锋一转,引发诗人深思:在这样的环境中,我的奔波劳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心难道就不感到羞愧吗?这一问,凸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全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慨,以及面对困境时的自我审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盛暑宿集福院晚风雨大作》是宋代诗人陈棣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公元1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陈棣就是其中之一。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棣正处于他人生的成熟期,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在这段时间里,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接触过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对民间疾苦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时常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和利用能力得到了提高。然而,另一方面,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压力。陈棣在这首诗歌中,通过对暴雨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恐惧,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