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无上人房
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窗月灯昏见,岩泉雨歇闻。
茶瓯胜饮酒,禅语当论文。
只恐红尘迹,涴师松下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蒲团和床铺之上,静坐直至夜晚即将来临。
在窗前月色与灯光昏暗之中,可以见到山岩间的清泉在雨后停歇。
用茶碗代替饮酒,用禅语作为谈论文章的内容。
只是担心红尘俗世的痕迹,会沾染松下的云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夜话:指夜间的谈论或交谈。
2. 无上:佛教术语,指至高无上的地位或境界。
3. 人房:这里指僧人居住的房间。
4. 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圆形坐垫,供僧人在打坐时垫地。
5. 坐到:在某一时间或状态下。
6. 夜将分:指夜即将结束时。
7. 窗月:透过窗户照进来的月光。
8. 灯昏:灯光昏暗。
9. 岩泉:山间泉水。
10. 雨歇:雨停的意思。
11. 茶瓯:饮茶用的茶杯。
12. 胜饮:比喝酒更好的意思。
13. 禅语:佛教禅宗的语言或教诲。
14. 当论:可以当作讨论或议论的话题。
15. 只恐:恐怕、担心。
16. 红尘:指世俗尘世间的事务。
17. 迹:踪迹、痕迹。
18. 涴师:即涴溪。
19. 松下云:形容隐逸生活的悠闲自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僧舍与僧人夜谈的情景。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观察和对自身心境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其远离世俗纷扰、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诗人表达了与无上人谈论佛学哲理、品味山间景色,以及通过品茶代替饮酒来领略生活的恬静美好。然而,这种隐居生活也让诗人担忧尘世中的名利会沾染他的心灵,使他不能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这首诗借景抒情,以物喻人,流露出诗人超凡脱俗、崇尚自然的思想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话无上人房》是元末明初诗人真山民(名不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元朝灭亡、明朝建立的过渡时期,大约在1368年左右。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元朝的衰落和明朝的崛起,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真山民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原本是元朝的官员,但在元朝灭亡后,他选择隐居于世,过着半僧侣的生活。他在无上人房与高僧夜话,感悟人生,写下这首诗。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逐渐兴起,成为人们心灵寄托的主要途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向往宁静的生活,寻求心灵的慰藉。真山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