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墨池
读书岂不好,忧愤还自兹。
书中见古人,隐闵恻余思。
遇险理有激,寻分意多随。
娟娟感姱容,戚戚念幽栖。
曾是无间然,孰焉惬所宜。
览之不自聊,怅然起遥悲。
不如拨置之,浊酒聊一持。
先生颇多事,斯心昧前知。
亦复坐奇字,惨然亡所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读书诚然有趣,忧虑却会由此而生。
书中的古人形象,令人感受到深远的同情与沉思。
遭遇困境时激发勇气,寻求智慧时需跟随心灵。
美丽的女子,忧郁的山居生活。
曾经是无可挑剔的生活,如今却难以找到舒适的位置。
阅读无法带来快乐,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何不抛开书本,倒一杯浊酒小酌。
老师有很多事务,心事无法轻易察觉。
坐在那里苦苦钻研古籍,悲哀之情无以复加。
去完善
释义
1. 子云墨池:指汉代学者扬雄的故居。扬雄好古博学,著有《太玄经》等。这里借指文人雅士读书的地方。
2. 喻汝砺:指作者自己。
3. 忧愤:担忧和愤怒的情绪。
4. 自兹:从此,从这里开始。
5. 隐闵恻余思:隐姓埋名的古人的忧愁和忧虑让后人怀念。
6. 遇险理有激:在遇到困难时,道理会让人产生激励。
7. 寻分意多随:寻找自己的本分,让自己的意愿跟从。
8. 娟娟:美好貌。
9. 感姱容:感到美好。
10. 戚戚:忧伤貌。
11. 念幽栖:思念隐居生活。
12. 无间然:没有怀疑或反对。
13. 孰焉惬所宜:哪种方式更让人满意呢?
14. 不自聊:无法自我排遣。
15. 起遥悲:激起深远的悲哀。
16. 拨置之:把问题抛开。
17. 浊酒聊一持:喝些浊酒来安慰自己。
18. 多事: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19. 斯心:这个心思。
20. 昧前知:对未来的无知。
21. 亦复:也像这样。
22. 坐奇字:研究生僻的文字。
23. 惨然:悲伤的样子。
24. 亡所归:失去归宿。
去完善
赏析
《子云墨池》这首古诗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作者的心境和思考。诗中,“读书岂不好,忧愤还自兹”点明主题,阐述读书虽然很好,但内心的忧虑和愤怒仍然存在。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作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古人的苦衷和忧虑,同时也揭示了作者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情感波动。
随后,作者提出了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在感到孤独时,可以借酒消愁,暂时抛开困扰自己的问题。然而,诗人又提到,这种做法只是暂时的,因为内心的忧虑无法通过外在的方式完全解决。同时,诗人还指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而过度关注外部的事物,这也加剧了人们的困扰。
全诗以“先生颇多事,斯心昧前知”作为结尾,暗示了诗人认为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过分关注外部的事务。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读书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内心平静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云墨池》是南宋诗人喻汝砺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左右,正值金宋对峙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期间,喻汝砺曾担任绍兴府通判、都官员外郎等官职,但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原因的双重影响,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尽管如此,喻汝砺并没有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始终关注民生疾苦和时局变化,这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子云墨池》一诗中,喻汝砺通过对汉代学者扬雄的墨池典故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文人墨客之间惺惺相惜的感情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同时,他还通过诗句传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困苦的关注。总的来说,《子云墨池》这首古诗既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个人遭遇,又展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