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德诗
太虚八境初无二,中有道人常洞视。
借问道人何等公,从志其名聂其氏。
华亭春酣战桃李,香气入帘人破睡。
凌波微步度劳尘,栀子同心传密意。
道人不动如澄水,看破新装小年纪。
回身向郎郎忍弃,愁眺月华空掩涕。
含羞转态春百媚,而我定心初不起。
世人悠悠初未知,故有冥籍还见记。
仪州判官临颍生,良原甲夜黄衣吏。
手提淡墨但仓黄,门列阴兵更奇佹。
昧爽堂皇势呀豁,玉带神君气高厉。
靖国再拜呼使前,案头吏抱百叶纸。
数行具书一善事,聂君夜却淫奔李。
由来胸中无浊见,前尘百暗心常止。
一室超然方隐几,入眼狂花乱飘坠。
定情岂复顾条脱,合欢未许同阳燧。
坐令密行动幽祇,棘使华年增一纪。
出门仍问紫衣翁,阴诛与世无差异。
百叶部中分次第,忠孝弃捐神所劓。
杀生之报定何如,朝生暮死蜉蝣尔。
踏翠裁红可怜妓,濯足琼浆被鞭箠。
房公湖边秋色里,阿孙图南前拜跪。
扣头授我如上事,愿谒英篇书所以。
我闻南曹北曹尺有咫,天知地知元密迩。
岂惟妙药彻五藏,况复宝鉴悬千里。
幽中谅有鬼能言,密处须防墙有耳。
诸生举止虽细微,动念观心实幽邃。
端知天上戊申录,记尽人间不平地。
东邻西舍总不知,却有鬼神知子细。
障碍为壁通为空,只有此心难掩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无尽的宇宙中并无区分,其中有修行者洞察一切。请问这位先生您的身份如何,请告诉我您的名字。正值春天在华亭盛放,争艳的桃李如同战争般热烈,香气的吸引使得人们无法沉睡。轻盈的步伐就像在水面上行走,彼此传递深深的爱意。修道之人心如止水,看透了青春的面具。回头看着那个让我倾心的人,但我并没有被打动。因为世俗的人们还不理解,所以我还是在典籍中被记载下来。那时的仪州判官来到颍水河畔,他是良原的甲夜黄衣吏。他手持淡墨,门口的阴兵排列着。天刚亮,玉带神君气势高昂。当他再次向我致敬时,我看到案头的书吏抱着百叶纸。上面记录了聂先生夜里阻挡了奔李的行为。因为我心中一直明察秋毫,房间里的花草也显得纷繁杂乱。我对感情已经坚定,不再关注其他的诱惑。阴差使者行动悄无声息,使我年华增加了一岁。走出屋子,又见到紫衣老翁,阴间的刑罚与世间并无不同。百叶部的等级分明,忠诚孝顺却被神抛弃。杀生的报应尚未可知,就像朝生暮死的浮游一样短暂。那些可怜的红颜佳丽,在水中起舞,却在尘世备受折磨。我在房公湖边期待着阿孙的到来,希望他能告诉我更多的事情。他叩头讲述了这个故事,希望能将此记录在册。我知道南曹北曹的距离很近,天地之间原本就没有秘密。它不仅治愈五藏,还能照亮千里之外的世界。幽灵之中确实有能说话的鬼魂,密室也要防人耳目。这些学生的行为虽然微妙,但他们的念头和内心世界却十分深沉。谁能知道天上的戊申纪录下了多少不公平的事呢?周围的人都不知情,只有鬼神了解真相。阻碍变成了墙壁,畅通变成虚无,只有我的心难以掩饰。
去完善
释义
1. 太虚八境:指道教中的仙境。
2. 聂其氏:聂姓的道人。
3. 华亭春酣战桃李:华亭是地名,春酣战桃李形容春天里桃李争艳的景象。
4. 凌波微步:形容轻盈的脚步。
5. 栀子同心:栀子是一种植物,这句用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6. 回身向郎郎忍弃:回身指向男子,表示女子对男子的留恋。
7. 昧爽堂皇:黎明时分。
8. 仪州判官:官员名称。
9. 黄衣吏:古代低级官员的服装。
10. 阴兵:传说中的一种神秘力量。
11. 百叶纸:一种书写材料。
12. 靖国:地名。
13. 玉带神君:对官员的美称。
14. 见记:记录在册。
15. 冥籍:指生死簿。
16. 紫衣翁:指有权威的道士。
17. 乳柑:一种水果。
18. 房公湖:地名。
19. 阿孙图南:指子孙后代。
20. 南曹北曹:指阴阳两界。
21. 天知地知:表示事情十分隐秘。
22. 五藏:人体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23. 戊申录:一种记载善恶的册子。
24. 东邻西舍:邻居们。
去完善
赏析
《隐德诗》描绘了得道之人洞察世事,心生坦然的形象。这首诗语言清新,构思巧妙,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诗中以“太虚八境”、“华亭春酣”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梦幻般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诗人通过讲述聂氏道人的故事,揭示出人间善恶因果的真理,告诫人们要内心纯净,远离邪念,才能做到真正的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隐德诗》是南宋诗人喻汝砺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4年至1189年间,这是南宋孝宗时期,正值金国南侵和战乱频繁的年代。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远离政治纷争,隐居山林。
喻汝砺作为一位出身书香门第的文人,虽然曾任职地方官员,但在目睹了官场腐败和社会矛盾后,对现实感到失望,因此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他的诗文中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纷扰的厌倦。这首《隐德诗》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的。
在这首诗中,喻汝砺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隐者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境界。同时,也暗示出他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坎坷与磨难。从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来看,它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在面对动荡时局时,选择归隐的生活方式以及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