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府学遂谒文翁堂
绿荻负幽隐,髙槐泛轻凉。
各夸一时好,披风互低昂。
讵知五月中,微阴忽催黄。
我行鲁侯宫,独谒文翁堂。
若人骨已朽,道在斯不忘。
遂令蜀文章,照耀日月旁。
世事俱腐臭,斯文真久长。
靡颓能几时,萧条翳墟荒。
富贵岂不好,千载同一塲。
三叹过泮宫,抚已涕自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大荻背衬着隐逸的风情,高高的槐树洒下清凉的树荫。它们各自显示着自己的美好,摇曳生姿、婉转低昂。然而,五月微阴的天气忽然催动着黄叶飘零,带着几分无奈和感伤。我行走在鲁国公的宫殿前,独自拜谒文翁的殿堂。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人虽已化作尘土,但他们的品格精神永远留存,并激励着后来的文人。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四川的文章得以流传后世,熠熠生辉。
世间万事终究会走向腐臭,唯有道德文章可以永恒传世。繁华的世界又能保持多久呢?总会有一天凋零、萧条,最后只剩下一片荒芜。虽然富贵荣华固然吸引人,但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都只是短暂的一瞬。
感慨至此,我接连叹息,经过泮宫时,不禁暗自潸然泪下。
去完善
释义
《过府学遂谒文翁堂》喻汝砺
【注释】:
1. 过府学: 经过府学,这里指经过地方学府。
2. 遂: 副词,于是,就。
3. 文翁堂: 指纪念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的祠堂。文翁兴办教育,使得蜀地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4. 绿荻负幽隐,髙槐泛轻凉: 形容清幽的环境。绿荻指绿色的水草;高槐指高大的槐树。
5. 各夸一时好,披风互低昂: 描述各种花草争奇斗艳,各自炫耀自己的美。
6. 讵知五月中,微阴忽催黄: 农历五月,天气逐渐炎热,植物因气温升高而加速生长。
7. 我行鲁侯宫,独谒文翁堂: 鲁侯宫,指鲁国都城曲阜的宫殿,这里借指孔庙;文翁堂则是四川的一所学堂。
8. 若人骨已朽,道在斯不忘: 即使文翁已经逝去,但他的精神仍被后人铭记。
9. 遂令蜀文章,照耀日月旁: 文翁的教育理念使得蜀地的文学得以繁荣发展。
10. 世事俱腐臭,斯文真久长: 作者感叹世间万物都会衰败腐烂,唯有高尚的文化道德能够流传千古。
11. 靡颓能几时,萧条翳墟荒: 描述事物衰败的景象。
12. 富贵岂不好,千载同一塲: 富贵荣华看似美好,但终究无法永恒留存。
13. 三叹过泮宫,抚己涕自滂: 作者感慨不已,以至于泪流满面。泮宫,古代诸侯的宫廷。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由对文翁堂的探访,探讨了富贵的短暂与道的永恒。开篇描绘了初夏时节的景象,以“绿荻”和“高槐”为背景,带出自然界中万物竞发的生命力。而面对这种繁盛,诗人却说这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因为他们都在随着季节更替,不断地凋敝和衰亡。
随后,喻汝砺笔锋一转,提及自己的行迹。他来到文翁堂,缅怀这位已故的前贤。文翁的精神仍在这世间,他的贡献也如同日光月华般永远照耀着后人。以此为契机,喻汝砺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世事的看法:富贵的泡沫容易破碎,唯有道德伦理的道理可以长久流传。
接下来的诗句批判了那些沉迷于荣华富贵的人,因为他们看似得到了一切,但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荣耀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在人生中坚持道德原则的人,他们的精神价值可以流传千古,永不消失。
在最后一段,诗人将自己带入其中,表达了他面对此情此景的感慨。他路过泮宫,不禁为自己曾经的努力留下泪水。这就是本诗所要传达的深意,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要找寻的是生命的真正意义,而非表面上的虚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府学遂谒文翁堂》是南宋时期诗人喻汝砺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古诗的创作为公元1175年,即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在这段时间里,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
在这个时期,喻汝砺人生际遇颇丰,他曾历任江西、广东等地知州,颇有声望。他在任上积极推行改革,关心民生,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由于官场斗争,他一度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这使得他对朝廷的忠良之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兵压境的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样的环境下,喻汝砺深感责任重大,他希望以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为国为民尽一份力量。因此,当他路过府学时,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表达对文翁崇敬之情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