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诗 其四
远屿曲洲纵复横,沙边繁鸟弄箫笙。
一轩檐冷松阴合,十里林香药草生。
路转断楂逢石坐,风移深竹见僧行。
晚来冲抱更清旷,时有幽人带月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遥远的岛屿和曲折的沙洲纵横交错,繁多的鸟儿在沙滩上嬉戏吹奏着箫笙。
一座凉亭坐落在松树荫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十里的树林里弥漫着药草的香气。
小路蜿蜒曲折,遇到了石头做的座位;微风轻轻吹过,竹林深处的僧人慢慢走过。
傍晚时分,这里显得更加宁静辽阔,偶尔有隐士带着月光开始耕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草堂诗:指的是在草屋中创作的诗歌。
2. 其四:这是该组诗中的第四首。
3. 喻汝砺:诗人,本名喻汝砺。
4. 屿:岛屿。
5. 曲洲:曲折的河洲。
6. 纵复横:形容岛屿和河洲的形状纵横交错。
7. 沙边:沙滩边。
8. 繁鸟:指鸟类繁多。
9. 弄箫笙:吹奏箫和笙等乐器。
10. 一轩:一座小房子。
11. 檐:房屋屋檐。
12. 松阴合:松树下的阴影浓重。
13. 十里:形容距离很远。
14. 林香:树林的香气。
15. 药草生:药草生长。
16. 路转断楂:道路曲折,经过断楂等地。
17. 石坐:石头做的座位或凳子。
18. 风移深竹:风吹动深绿的竹子。
19. 僧行:僧侣行走。
20. 冲抱:一种怀抱或胸怀。
21. 清旷:清静开阔。
22. 幽人:隐士或文人墨客。
23. 带月耕:带着月亮的光辉耕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的描绘为主,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堂图景。首联中,诗人通过“远屿曲洲”的景致展现了空间的层次感,同时用“纵复横”来形容岛屿的形状变化,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开阔的水域景象。而“沙边繁鸟弄箫笙”则展现出鸟儿在沙滩边嬉戏的场景,使画面更加生动。
颔联中,诗人关注到了细节。“一轩檐冷松阴合”描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天,屋檐下松树投下的阴影,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十里林香药草生”则暗示了春天已经来临,树林和草地开始散发出香气,预示着生命力的复苏。
颈联中的“路转断楂逢石坐”表达了在曲折的道路上会遇到意外的惊喜,就像是遇到了一块可以坐下来休息的石凳一样。而“风移深竹见僧行”则描绘出竹林深处,僧人悠然行走的画面,给人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
尾联中,“晚来冲抱更清旷”表明在夜晚来临时,诗人内心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变得更加清澈宽广。最后一句“时有幽人带月耕”则暗示了在这片宁静的乡村生活中,有人还在辛勤劳作,他们带着月光,守护着这片土地。
整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景色和情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草堂诗·其四》是南宋文人喻汝砺所创作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当时喻汝砺在江西吉安担任知府,由于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因此受到了皇帝的猜忌和排挤,后被降为通判。在此期间,他生活困苦,但对国家的治理和民生问题仍然关心不已,故以诗歌抒发感慨,勉励自己胸怀壮志。
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南宋中期,北方金国不断侵犯边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朝廷政治腐朽,内部党派斗争激烈。作为正直文人的喻汝砺,他在面对个人困厄之时,依然忧国忧民,希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