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正法宫塔
疏雨洗空阔,髙标插青冥。
携笻一来登,长啸谢所撄。
清香翔远江,丹气舒翠岷。
雪岭浮夏白,澥云亦远青。
孤花袅危芳,初篁罗新荣。
手容五十里,飒沓为我陈。
陵坻漭变迁,物状几屈信。
念往思自远,感来意弥臻。
伤哉千里心,嗟尔百代人。
胡为轸其德,戚戚劳所营。
吾请以此辞,归来岩下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细雨涤荡天空,高耸入云霄。
挥动竹竿攀登,感谢忧虑消散。
香气飘散江河,生机在翠山。
雪山夏日清爽,云彩也显悠远。
独立花朵艳丽,新绿簇拥着茂林。
脚下五十里路程,风驰电掣般呈现在我面前。
变化沧海桑田,景象变化多端令人信服。
回想过去心怀远方,感悟未来情更深。
悲凉千里遥望之心,感叹百年世代变迁。
为何集中心力,疲惫于所求之事?
我愿借此诗篇,回归山野农耕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正法宫塔:位于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的临平山上。
2. 喻汝砺:南宋诗人,曾担任国子监祭酒等官职。
3. 疏雨:稀疏的小雨。
4. 空阔:辽阔的天空。
5. 高标:高耸的塔顶。
6. 青冥:青天,天空。
7. 携笻:带着竹杖。
8. 所撄:遭受困扰。
9. 清香翔远江:形容清风吹过江河时带来的香味。
10. 丹气舒翠岷:红色的霞光映照在青山之上。
11. 雪岭:积雪的山峰。
12. 澥云:扩散的云朵。
13. 孤花:孤独的花朵。
14. 危芳:挺拔的花。
15. 初篁:新生的竹子。
16. 罗新荣:排列整齐,显得生机勃勃。
17. 手容五十里:指目光所及的范围达到五十里。
18. 飒沓:形容快速的样子。
19. 陈:呈现。
20. 陵坻:丘陵和沙滩。
21. 漭变迁:水流急速,形象地描述了事物的变化无常。
22. 物状:事物的外观和状态。
23. 屈信:弯曲和伸直,比喻事物的发展变化。
24. 念往思自远:怀念过去,思考未来。
25. 感来意弥臻:感受到现在的美好时光。
26. 千里心:渴望远行的愿望。
27. 嗟尔百代人:感叹古人和后代人的不同境遇。
28. 胡为:为什么。
29. 轸其德:指过度关心他人之事。
30. 戚戚:忧虑的样子。
31. 所营:所追求的事物。
32. 此辞:这首诗。
33. 岩下耕:在山间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登正法宫塔》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雨后登上正法宫塔的所见所思。诗的开头“疏雨洗空阔,高标插青冥”描绘了雨后天空的广阔和高塔的耸立,为全诗奠定了开阔、高远的基调。接下来的诗句如“清香翔远江,丹气舒翠岷”描述了塔顶的美景,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人开始思考历史变迁和人生意义。“陵坻漭变迁,物状几屈信”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念往思自远,感来意弥臻”则表明了他在面对自然景色时所产生的深远的思绪。
然而,诗人的情感并非完全沉浸在美好的景致中,他同时对人类社会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伤哉千里心,嗟尔百代人。胡为轸其德,戚戚劳所营”表现了作者对世人执着于名利、苦苦追求的不满,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最后,“吾请以此辞,归来岩下耕”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回归田园生活的理想。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正法宫塔》这首诗,出自南宋文学家、政治家喻汝砺之手。该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当时,喻汝砺正在临安担任太府少卿一职。他在这座城市的任职经历为他提供了一个观察南宋朝廷政治、文化现象的独特视角,从而激发了诗人对时代风貌的深刻思考。
在喻汝砺所处的时期,南宋正处于与金国的对峙状态。尽管有岳飞等名将抗击外侮,但在政治方面,南宋朝廷却饱受宦官、权臣把持朝政之苦。在这种背景下,喻汝砺在《登正法宫塔》中表达了对朝廷局势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同时,喻汝砺还关注民生疾苦,他在诗中写道:“法宫高塔望皇州,国论分明借一筹”,表达了他渴望为国家和人民出谋划策的愿望。这既反映了诗人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也体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