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杂兴七首 其二
黄香卧讲肆,日芜五亩园。
儿诵声九雏,未厌咽耳喧。
古来避世士,或隠金马门。
云何北窗底,默默对幽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香卧讲肆,日芜五亩园。
孩子读诗的声音响彻九霄,即使在这样的喧闹声中,我也没有厌倦。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避世之人,有人选择了金马门(官宦人家)这样的地方隐居。为什么要在北窗下,默默忍受这份孤独和忧郁呢?
去完善
释义
1. 黄香:古代名臣,以孝亲闻名。卧讲肆:指黄香在家中为子女讲解学问。
2. 日芜:每天荒芜,即荒废。五亩园:指家中的庭院花园。
3. 九雏:指九子,这里指众多学生。咽耳:耳朵听到的声音。
4. 金马门:汉代宫殿的门,代指朝堂。
5. 北窗:指家中的北窗。底:语气助词,无实义。
6. 幽谖:幽怨之声。
去完善
赏析
《五言杂兴七首 其二》朱松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田园生活景象。诗中写到“黄香卧讲肆,日芜五亩园”,这里提到的“黄香”指的是书香之意,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与学问的尊重与热爱。而“日芜五亩园”则形象地描绘了在日光照耀下,园林杂草丛生、宁静致远的氛围。
接下来的“儿诵声九雏,未厌咽耳喧”则是描绘了孩童们读书的声音犹如鸟鸣般动听,虽然声音嘈杂,但却让人感觉宁静和谐。这种美好场景,让诗人陶醉其中,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到“古来避世士,或隠金马门”,以历史上的避世之士为例,暗示自己也渴望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上宁静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云何北窗底,默默对幽谖”,尽管愿望如此强烈,却只能默默地面对现实的无奈和遗憾。
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优美,表达出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挣扎,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言杂兴七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朱松创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的傍晚时分,独自一人漫步在乡间小道上,欣赏美丽的风景,感叹时光流逝的情景。
创作时间: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人生际遇:朱松(1097-1143),字乔年,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然而,他在仕途中并不得志,曾担任地方官吏,后因反对秦桧和议而遭贬谪。晚年退居故里,以诗书自娱。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被贬期间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时代背景: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外患不断。秦桧当权,推行投降政策,与金国议和。许多正直的士人对此表示强烈反对,朱松就是其中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时局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