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崔侍御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宛溪之畔,夜色如霜,听猿猴哀鸣令人忧愁。离乡背井,漂泊不定,犹如一艘无法靠岸的小舟。
独自在远方,怜悯那只孤雁飞往南海,却又羡慕那双溪水能够自西向东流淌。
高人频繁降临我的住所,就像昔日陈蕃之榻那般热情款待;而匆匆过客则难以登上谢朓笔下的这座高楼。
我们在这里离别如同落叶一般无情,唯有每日在敬亭山上感知秋天的变化。

去完善
释义
《寄崔侍御》是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以下是注释:
1. 宛溪: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境内。
2. 去国:离开故国,这里指离开家乡。
3. 不系舟:无法系缆的船,形容漂泊不定的生活。
4. 独怜:独自怜惜。
5. 雁:大雁,这里比喻离家远行的人。
6. 南海:指南方的大海,这里泛指远离家乡的远方。
7. 双溪:两条溪流,这里指的是具体的地点,可能是诗人的家乡。
8. 解北流:向北流动,这里的“解”表示解开、解开的意思。
9. 高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10. 陈蕃榻:陈蕃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的榻意指待客之处。
11. 过客:路过的客人。
12. 谢朓楼:谢朓是南朝齐国的诗人,他的楼指的是他在宣城所建的楼,后人常用来代指宣城的风景名胜。
13. 朝朝:每天。
14. 敬亭: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州市北郊。

去完善
赏析
《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崔侍御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美好祝愿。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他们在宛溪的夜晚共同聆听猿猴哀鸣的场景,那离别的时刻如在眼前。诗中的“不系舟”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首联中的“宛溪霜夜”、“去国长为”,表现了李白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感情和他们各自远大的抱负。颔联中的“独怜一雁飞南海”和“却羡双溪解北流”,则是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大雁一样翱翔四海的心愿,以及对朋友平安归来的祝愿。
颈联中“高人屡解陈蕃榻”和“过客难登谢脁楼”,则是对友人功成名就的期待,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尾联“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则通过对离别画面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心中的哀伤和不舍。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波澜,使人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诚挚情感和深深的挂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崔侍御》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李白的个性放荡不羁,豪情万丈,他对权贵的蔑视和对百姓的同情,使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这首诗里,他以“丈夫垂名动万年”的胸怀,向朋友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像汉代的名将霍去病那样,以勇猛矫健的姿态击败敌人,为国家和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心愿。
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宦官当权、边疆不稳等问题日益严重。李白虽然才华横溢,却屡遭谗陷,无法施展抱负,这也使得他的诗篇充满了忧郁和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