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
塞上绵应折,江南草可结。欲持梅岭花,远竞榆关雪。
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苟齐两地心,天问将安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边防将士的思念之情如在眼前,他们思家的渴望如连绵不断的草结。期待梅花岭上的花儿能够在早春时节盛放,与远方的榆关风雪竞相争艳。时间过去,日月如常照耀,山河依旧壮丽,但此情此景,难免令人感到有些生疏和孤独。只要我们两地同心,即使遥隔千里,心灵相通,那些对人生苦短的疑惑也将得以解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塞上:指长城以北的地区,这里指代北方边塞地区。
2. 绵:棉花。这里借指用棉絮做成的衣物。
3. 梅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南的山区地带,是古驿道上的重要关隘,有许多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题咏。这里暗指温暖的南方地区。
4. 榆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为古代中国的东北边陲重镇。
5. 天问:出自《楚辞·天问》篇,以天问发端,表达对天地万物问题的思考。
6. 安说:如何解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说的一首描绘冬日牧牛场景的古诗。首联“塞上绵应折,江南草可结”以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为起点,突显出冬日的严寒和青草的坚韧;颔联“欲持梅岭花,远竞榆关雪”则通过形象的描绘,展示出牧牛人在雪地里的艰辛;颈联“日月无他照,山川何顿别”进一步拓展了诗人的视野,用大自然的永恒不变反衬出人类生活的无常;尾联“苟齐两地心,天问将安说”则是对生活态度的一种表达: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彼此,一切艰难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全诗在描绘冬日景象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是唐朝文学家张说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朝(公元712年-756年)。
在这个时期,张说在政治生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先后担任了太子右庶子、尚书左丞、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然而,他也经历了一些挫折,如被贬为岳州刺史,后又复职为黄门侍郎等。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正处于盛世阶段,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张说的诗歌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影响,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冬日见牧牛人担青草归》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冬日牧牛人的劳作场景,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