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路
越岭向南风景异,人人传说到京城。
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翻山越岭去南方,那里风光无限;每个人都谈论着要去京城看看。整个冬天都不停地穿梭往来,从未在雪地里驻足,我们只是走在那满树盛开的刺桐花下。

去完善
释义
越岭:指代南方的山岭;
南岭路:指南方山脉间的道路;
刺桐:又名海桐,一种常绿乔木,树干挺直,木材可以作家具或器具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南方风光的诗。从题目来看,诗人选择了“南岭”这个典型的南方地名作为切入点,使得整首诗的意境充满了南方的特色。而在诗的内容中,诗人通过描述南方的风景、人文等方面,进一步渲染出南方的美好景色。
在诗歌的第一句“越岭向南风景异”,表达了南方的地理特点,即地势高低不平,地形复杂多样。而接下来的“人人传说到京城”则表现了南方人对北方帝都的好奇和向往。这也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的交通不便,使得南北之间的信息传递并不迅速,因此人们对于远方的北京城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心。
第二句“经冬来往不踏雪”,则体现了南方气候温暖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不踏雪”并非说南方没有下雪的时候,而是表示即使在冬天,雪也并不厚,所以人们不必穿雪地鞋就可以行走自如。而最后一句“尽在刺桐花下行”则描绘了南方春天时繁花似锦的景象。刺桐花是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花卉,春季盛开,颜色鲜艳夺目,非常美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南方的地貌、气候以及人文等方面的描绘,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南方风情画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朱庆馀的《南岭路》创作于唐代晚期,即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然而,政治斗争也较为激烈,尤其是在唐代后期,宦官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
朱庆馀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诗词深受时代影响。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南岭路》这首古诗就是他在游历南方时,目睹了百姓艰苦的生活状况后创作的。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庆馀本人也经历了一段人生低谷。他科举失利,未能跻身官场,这使得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深厚的同情心描绘了南岭路上的艰辛生活,以此表达对民众的关切和忧虑。
总的来说,《南岭路》这首诗是在一个政治动荡、民生疾苦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朱庆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民间生活画卷,传达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