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夏末留别洞庭知己

标题包含
夏末留别洞庭知己
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 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字可久,一作庆余,号天台白云子。他是唐代诗人,原籍浙江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市),生活在唐宪宗、穆宗时期(约公元806年至824年)。 朱庆馀的一生主要集中在创作诗歌和游历名山大川...查看更多
林三岁💛
去完善

译文
初秋的季节来临,离别之际倍感凄凉。在这个地方折取高大的柳树,不知道哪道门可以听到傍晚的蝉鸣。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照着夕阳,山背后是楚地的蓝天。感叹遥远的往事,何时才能荣耀地归来?
林三岁💛
去完善
释义
1. 夏末:夏季结束之时,这里指的是立秋之后的一段时间。 2. 留别:离别时的告别。 3. 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4. 知己:亲密的朋友。 5. 清秋时节近:指秋季到来的时候。 6. 分袂:分别,分手。 7. 独凄然:独自悲伤的样子。 8. 折高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寓意着挽留朋友。 9. 听暮蝉:聆听傍晚的蝉鸣声。 10. 浪摇湖外日:形容湖水波光粼粼,太阳在水面上闪耀的景象。 11. 山背楚南天:描述群山背后的天空,楚南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12. 空感:徒有感触,白白感到。 13. 迢迢事:遥远的事情。 14. 荣归:荣耀归来,这里指的是功成名就之后再回来。 15. 在几年:需要多久的时间。
林三岁💛
去完善
赏析
《夏末留别洞庭知己》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清秋时节与友人别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清秋时节近,分袂独凄然”,点明了季节和离别之情。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也是离别的季节,此时与友人分别,让诗人倍感凄然。 颔联“此地折高柳,何门听暮蝉”,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别离的氛围。柳枝被折断,意味着友谊的分离;暮蝉的鸣叫,更增添了离别的伤感。 颈联“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描绘了湖面的波光粼粼和远山的景象,展现了洞庭湖美丽的自然风光。这一联以景寓情,寓含着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尾联“空感迢迢事,荣归在几年”,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虽然此刻的离别让诗人感到伤感,但他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会再次相聚,共享荣光。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情感世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林三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夏末留别洞庭知己》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创作于唐宪宗元和时期。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人。他的诗风清新婉约,既有唐代诗人的才情,又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创作这首诗时,朱庆馀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已经历过宦海沉浮、世事沧桑。 当时的唐朝社会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国家虽然逐渐从战乱中复苏,但仍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文人墨客多有怀才不遇的感慨,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而朱庆馀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总之,《夏末留别洞庭知己》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展现了作者的人生际遇和时代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林三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