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一年的重阳节来临,我此刻却流浪在他乡。登高望远思念起旧友,但眼前所见却是无尽的荒凉。那草丛间的片片白云,仿佛是天边落下的雁行;远处的故乡篱笆旁的菊花,如今又是为谁在绽放金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羁游:长期在外流浪。
2. 异乡:他乡,这里指旅居之地。
3.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4. 思旧友:思念过去的友人。
5. 穷荒:荒凉的边远地区。
6. 草际:草丛的边缘。
7. 飞云片:飘飞的云彩。
8. 天涯:天边的意思,常用来形容极远的地方。
9. 雁行:大雁飞行时排列整齐的队列。
10. 故山:故乡的山。
11. 篱畔:篱笆旁边。
12. 今日为谁黄:菊花盛开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旅中过重阳》描绘了作者在一年的重阳节时身在异乡的情景。开篇便点出“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即每年的重阳节来临之时,诗人却漂泊在外。紧接着的“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则反映出诗人在此时的心境:登高远眺,思念起昔日的好友,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荒凉之景。
后面的“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两句更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旅中的自然风光,远方的云朵飘荡在草地之间,大雁列队从天边飞过。最后一句“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则以故里的菊花作为参照物,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在外乡度过的重阳节孤独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中过重阳》是唐朝诗人朱庆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5年,正值晚唐时期。在这一年里,唐武宗灭佛运动兴起,史称“会昌法难”。这个事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朱庆馀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当时的朱庆馀生活坎坷,他年轻时曾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然而,世事无常,他在出游期间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的景象。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奈。
在这首《旅中过重阳》中,朱庆馀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度过重阳节的场景。重阳本是团圆的节日,但在他看来,却更像是一场人生旅途中的修行。他用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在漂泊不定的生活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旅中过重阳》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