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处士游天台
青冥路口绝人行,独与僧期上赤城。树列烟岚春更好,
溪藏冰雪夜偏明。空山雉雊禾苗短,野馆风来竹气清。
若过石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题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幽深的青冥路口,行人稀少,只有我和僧人相约登上赤城山。树木间飘荡着烟雾般的春天气息,使春色更加诱人。溪水藏匿于冰雪之中,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空旷的山谷里传来野鸡的叫声,禾苗长势尚短;野外的房舍处清风徐来,竹林里的气氛清新宜人。
如果你经过石桥去看瀑布,不妨在看到美丽景色的地方题下自己的名字,以此留作纪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冥:青天,天空。
2. 绝人行:人迹罕至的地方。
3. 僧期:约定与僧人一同前往。
4. 赤城:天台县境内的赤城山。
5. 烟岚:雾气蒸腾的山间景色。
6. 雉雊:野鸡鸣叫。
7. 禾苗短:指春季禾苗生长初期。
8. 野馆:野外的小亭子。
9. 竹气清:竹子的清香气息。
10. 石桥:天台山中著名的石桥景点。
11. 高处:指观景佳处。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友情的诗。首句“青冥路口绝人行”,以“青冥”形象地描绘出深山幽谷的宁静氛围,并以“绝人行”突出其偏远、寂静的特点。接着,“独与僧期上赤城”则描述了作者与朋友相约共游的场景,同时暗示了此行的主题——寻仙问道。
在描绘景色时,朱庆馀以“树列烟岚春更好”和“溪藏冰雪夜偏明”展现出游历地的美好风光。前一句借助“烟岚”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致,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而后一句则通过描绘溪水中的冰雪消融,表现出夜晚天色明亮的景象,传达出夏夜的清凉。
“空山雉雊禾苗短”和“野馆风来竹气清”则以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游历地的自然生态。前一句描写空旷的山间田野中鸟儿欢快地歌唱,以及嫩绿的禾苗逐渐生长的场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后一句则用“风来竹气清”来表现野外竹林的清新空气,传达出宁静致远的意境。
最后两句“若过石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题名”,暗示了这次游历的目的不仅是欣赏美景,更是寻求精神的超脱和提升。诗人鼓励朋友在探寻仙境的过程中勇敢地攀登高峰,将足迹留在最美好的地方,展现出豪情满怀的气概。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精神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元处士游天台》是唐代著名诗人朱庆馀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这个时期正是大唐盛世逐渐衰落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生疾苦不断加重。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墨客,朱庆馀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通过诗歌抒发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此诗中的“元处士”是一位与作者交好的隐士,他打算离开世俗,游历天台山。而天台山在唐代被认为是神仙居住地,许多人前往寻求心灵的解脱。朱庆馀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传递了身处乱世仍不忘追求内心宁静的思想感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