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刘补阙西亭晚宴

标题包含
刘补阙西亭晚宴
虫声已尽菊花干,共立松阴向晚寒。 对酒看山俱惜去,不知斜月下栏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字可久,一作庆余,号天台白云子。他是唐代诗人,原籍浙江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市),生活在唐宪宗、穆宗时期(约公元806年至824年)。 朱庆馀的一生主要集中在创作诗歌和游历名山大川...查看更多
super可_3444
去完善

译文
虫鸣声已经消失,菊花也已凋谢干枯。我们一同站在松树下,享受着这傍晚时的寒冷。面对美酒和青山,我们都感叹时光飞逝。不经意间,夕阳的余晖洒在栏杆上。
super可_3444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刘补阙西亭晚宴》:这是一首描述刘补阙在深秋的西亭举行的晚宴场景的诗。 2. 朱庆馀:唐朝诗人,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宴会场景。 3. 菊干:指菊花已经凋谢。 4. 松阴:松树下的阴影,这里指代松树。 5. 对酒看山:指参加宴会的嘉宾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窗外的山景。 6. 斜月:指倾斜的月亮。 7. 栏干:即栏杆,这里指代楼台。
super可_3444
去完善
赏析
此诗描述了秋天的傍晚,诗人与友人共立的情景。首句“虫声已尽菊花干”描绘出秋天肃杀的氛围,“尽”和“干”两个动词简洁有力地表现出景物的凋敝。第二句“共立松阴向晚寒”中,“松阴”表明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宁静的,“向晚寒”则显示出秋天傍晚时的寒凉,这也间接透露出时间的流逝,呼应了首句所营造的秋天的氛围。 第三句“对酒看山俱惜去”中,诗人与朋友在宴饮的同时欣赏着周围的山景,“俱惜去”则传达了他们对于美好时光即将消逝的感慨。最后一句“不知斜月下栏干”中,“不知”二字表现出了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无常之感,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那轮斜月照临的清冷景象。全诗语言朴素而情感深沉,体现了诗人在面对自然变化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
super可_3444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补阙西亭晚宴》是晚唐著名诗人朱庆馀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75年左右,即唐朝晚期,此时的皇帝是唐懿宗李漼。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国力已经逐渐衰弱,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但文学领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朱庆馀正处于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年轻时期便已才学出众,受到朝廷的选拔和重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了朝政的黑暗和不公,对自己的仕途产生了怀疑和失望。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风格逐渐从早期的华丽转变为后来的深沉。 在朱庆馀生活的时代,唐朝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宦官权力不断扩大,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却不断下降,这使得他们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此,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反思社会问题,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而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往往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同情。
super可_3444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