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中秋月有怀
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
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
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
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时间离家未归,中秋节的时候倍感忧伤。
傍晚的天空中,旅行的大雁飞过,而我的家乡还在遥远的衡阳。
岛外的云彩飘向远方,树林间的叶子已经枯黄。
夜夜都会梦见千里之外的家,时常还能见到那熟悉的书房。

去完善
释义
1. 久客:长期离家在外的人。
2. 乡:故乡,这里指诗人的家乡。
3.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亮最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4. 可伤:让人伤感。
5. 暮天:傍晚的天空。
6. 旅雁:迁徙的大雁,比喻离家在外的人。
7. 故国:故乡,这里指诗人的家乡。
8. 衡阳: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南地区,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象征故乡的地名。
9. 岛外:指诗人所在的岛屿之外。
10. 归云:回归的云彩,这里比喻思乡的游子。
11. 迥:遥远。
12. 坠叶黄:落叶变黄,秋天的一种自然现象。
13. 数宵:连续几夜。
14. 千里梦:梦见远方的亲人或故乡。
15. 时见:不时地看到。
16. 旧书堂:曾经的读书地方,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旅中秋月有怀》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抒怀诗。首联“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直抒胸臆,表现出长期离乡、远离亲人的惆怅与哀愁。中间两联“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以自然景物衬托思乡之情,表达出离别之苦和对故乡的思念。尾联“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则进一步描绘了在异乡梦中时常怀念起家乡的情景。全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浓厚的诗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中秋月有怀》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57年,当时朱庆馀年仅27岁。这一年,他刚刚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涯。在旅途中,他感受到了离别的愁绪和对家乡的思念,因此创作了这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
这个时期,唐朝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落阶段,政治腐败,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离开了繁华的都城,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涯。朱庆馀也不例外,他在旅途中学到了许多人生感悟,也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首诗中,朱庆馀通过描绘旅中的秋月和孤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无奈与痛苦。这首诗歌不仅表现了朱庆馀个人的情感体验,也传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