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行路难

标题包含
行路难
世事浇浮后,艰难向此生。人心不自足,公道为谁平。 德丧淳风尽,年荒蔓草盈。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字可久,一作庆余,号天台白云子。他是唐代诗人,原籍浙江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市),生活在唐宪宗、穆宗时期(约公元806年至824年)。 朱庆馀的一生主要集中在创作诗歌和游历名山大川...查看更多
Nikita
去完善

译文
在经历世俗纷扰之后,生活变得艰苦难熬。人们的内心不满足,试问公平与正义为谁所拥。道德丧失,纯朴之风消失殆尽;时光荒芜,蔓草疯长蔓延。悲哀的是山路崎岖,不仅仅是在旅途中。
Nikita
去完善
释义
《行路难》注释如下: 1. 浇浮:指世道浇薄、道德沦丧。 2. 公道为谁平:意为世人失去了公道的标准。 3. 德丧淳风尽:意指人们丧失了淳朴的道德风气。 4. 年荒蔓草盈:形容战乱或饥荒时草木疯长的景象。 5. 堪悲山下路:意味着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 6. 非只客中行:意指旅途艰辛,不仅是在外的游子能感受到,连当地的百姓也深受其苦。
Nikita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行路难”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深刻的思考与担忧。首联描绘了世间繁华背后的困境和艰辛,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挣扎。颔联以人心难知足与社会公道的矛盾为核心,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思。颈联通过描述荒凉的场景和蔓草满地的景象,寓意着社会的衰败与沉沦。尾联则以“堪悲山下路,非只客中行”收尾,传递出诗人对人世的深深哀愁和对未来的悲观情绪。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切地反映了诗人的忧虑、愤怒与悲伤,表现了其关注民生疾苦、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Nikita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50年前后。在那个时候,科举制度已经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许多文人墨客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朱庆馀也不例外,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不中。这使得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对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担忧和迷茫。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逐渐加剧,政治腐败严重,宦官当权,皇帝昏庸无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有抱负的文人感到前途无望,心情抑郁。朱庆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行路难》,表达了他对人生道路艰难困苦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登高望远,寻求改变命运的决心。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始终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理想。尽管如此,朱庆馀仍然坚持着,不断尝试,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Nikita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