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述秦始皇修建长城以抵御外敌的诗。其原意大致如下:
秦始皇防备北方的敌人,这种关心让人深感敬佩。一个人如果有了德行,那么整个世界都会成为他的家园。
尽管过去的景象已经消失在天地之间,但那座荒凉的建筑仍被草木覆盖。直到今天,那些不幸死去的人们的白骨依然在那里,无声地哭泣着,任凭风吹拂起他们身上的沙土。

去完善
释义
1. 长城:古代中国修建的一种军事防御工程,全长约两万千米,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明朝时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修建长城,故有“明长城”之称。
2. 秦帝:这里指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3. 防胡虏:防备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胡虏,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
4. 四海:泛指全国各地。《尚书·禹贡》中说:“天下乃四海一。”表示皇帝对天下的统治。
5. 乾坤:象征天地,表示整个世界。
6. 荒基:荒废的长城遗址。
7. 徒者骨:指长眠于长城之下的戍边战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长城”为主题,通过描述古代皇帝防御胡虏的行为,表达了对国家忠诚的赞美。诗人借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一历史事件,强调了一个国家需要有德之君来治理,才能使四海之内的人民和谐共处,形成共同的家园。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多少世事如烟,昔日的辉煌早已被荒草和泥土掩埋。如今只剩下累累白骨,仍然在风中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城》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26年,正值唐穆宗时期,当时唐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逐渐加剧。诗人朱庆馀在青年时期曾求取功名未果,人生经历丰富。
这首《长城》借古喻今,描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唐朝内外交困,北方边境时常受到外敌侵扰,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通过描绘长城这一古代防御工事,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英雄的气节赞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忧虑,希望国家能够重视边防,重整旗鼓,恢复国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