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旅次
林中莺又啭,为客恨因循。故里遥千里,青春过数春。
弟兄来渐少,岁月去何频。早晚荣归计,中堂会所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儿在树林里欢快地歌唱,我却因为离家太远而感到烦恼。故乡距离这里有一千多里,而我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春天。
我的兄弟朋友们来得越来越少,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我希望早日实现荣耀回归的计划,那时我就可以在客厅里和亲人朋友欢聚一堂了。

去完善
释义
《春日旅次》注释如下:
1. 旅次:旅行途中暂时停留的地方。
2. 莺:黄莺,一种鸟类。
3. 啭:鸟鸣叫。
4. 为客: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是作者自指。
5. 因循:拖延、迟缓。
6. 故里:故乡。
7. 青春:春天。
8. 兄弟:此处泛指亲朋好友。
9. 所亲:亲人、亲戚朋友。
10. 中堂:古代房屋正中央的大厅。

去完善
赏析
《春日旅次》描绘了离家在外、远离家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开篇两句“林中莺又啭,为客恨因循”,以鸟儿的叫声表现出诗人独自在外的情感,同时传递出对家乡的思念。紧接着的四句“故里遥千里,青春过数春。弟兄来渐少,岁月去何频”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离家的缘由以及时间流逝带给自己的感慨。最后两句“早晚荣归计,中堂会所亲”则表达了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衣锦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愿望。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旅次》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14年至816年之间,此时正值唐朝中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朱庆馀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在为功名奔波,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这使他对人生和仕途产生了诸多感慨。
在这首诗中,朱庆馀以春日旅次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旅途中的风景,表现了人生旅途的艰辛和挫折。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无奈与挣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