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故园
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尊中美酒长须满,
身外浮名总是闲。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
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桑树和竹子在几亩地里蓬勃生长,门前有几棵垂柳可以随意抚摸。好酒倒满杯,身边总有三五好友相伴。生活琐事已经不挂在心头,门前的竹叶似乎偶尔会被风吹动扫过地面,而那扇柴门呢,在没有事情的时候通常是关闭的。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纷扰的地方,无须用金钱去换取另一个宁静的隐居之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此处指桑树丛。
2. 骈阗(pián tián):聚集、繁多。
3. 五柳:指柳树,这里是作者的自喻。
4. 尊中:酒杯中。
5. 长须:长辈,此处指作者的长者。
6. 浮名:虚名,名利。
7. 竹径:竹林中的小径。
8. 于焉:在此处。
9. 忘机:忘掉世俗的烦恼和纷争。
10. 金:黄金,这里代指财富。

去完善
赏析
《归故园》是唐代诗人朱庆馀描绘田园生活的一首诗词。首联“桑柘骈阗数亩间,门前五柳正堪攀”以桑树和柘树交织的田间风光为背景,展现了家乡的朴实与宁静。同时借用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门前五柳树”的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颔联“尊中美酒长须满,身外浮名总是闲”描述了在家乡的美好生活中,美酒满樽、亲人相伴,无须再被世俗的虚名所困扰。这种诗意的生活体现了诗人向往安宁、从容的心态。
颈联“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进一步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祥和。诗人通过“竹径风扫”和“柴门常关”的细节,展示了家乡的美景和生活画卷。
尾联“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则是诗人对家乡田园生活的赞美。他表示在这个忘却机巧纷争的地方,已经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无需用金钱去购买名山古刹,寻找避世之地。
总体而言,《归故园》这首诗词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的追求。通过对乡村美景和恬淡生活的生动描绘,传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悠然自得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故园》是唐朝诗人朱庆馀的著名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在唐玄宗时期,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定,文化艺术空前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被誉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朱庆馀在这个时期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文采横溢。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生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只能以教私塾为生。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仍然坚持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注。
在这首《归故园》中,朱庆馀描绘了自己回到故乡的情景,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朱庆馀的才华和独特的人文情怀,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瑰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