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自萧关望临洮

标题包含
自萧关望临洮
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寺寺院中无竹树, 家家壁上有弓刀。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 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字可久,一作庆余,号天台白云子。他是唐代诗人,原籍浙江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市),生活在唐宪宗、穆宗时期(约公元806年至824年)。 朱庆馀的一生主要集中在创作诗歌和游历名山大川...查看更多
宣耨
去完善

译文
玉门关向西边的临洮出发,狂风卷着边塞的沙尘吹进马儿毛发。佛塔寺庙周围没有翠竹树木, 家家户户墙上挂着弓箭刀剑。只可惜的是战士们穿着黄金战甲,没有崇尚游人们穿白色长袍。 夕阳西下,我在秋天独自咏叹,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和守卫边疆的高楼。
宣耨
去完善
释义
1. 萧关:古代西北边塞的关卡,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境内。 2. 玉关:即阳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3. 临洮:古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岷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4. 玉门关西路:指通过玉门关向西的路,这里是通往西北边疆的要道。 5. 边沙:边境的沙漠地带。 6. 马毛:马的皮毛,这里指战马的防护装备。 7. 寺寺院中无竹树:此处的寺庙并无佛教象征的植物竹林。 8. 家家壁上有弓刀:每户人家墙壁上都有弓箭和刀枪,反映了边防要地的特点。 9. 垂金甲:金甲是古代将士的战衣,这里指的是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士兵。 10. 不尚游人著白袍:这里的白袍指文人士大夫或书生,诗人认为边关不需要那些只会游山玩水的人,需要更多的将士来保卫国土。 11.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12. 独吟:独自低声吟咏。 13. 秋色:秋天的景色,这里用来形容边关辽阔的荒漠风光。 14. 平原:地势平坦的地方,这里指战场上的原野。 15. 戍楼:边防的瞭望楼,用于观测敌情和传递军情。
宣耨
去完善
赏析
《自萧关望临洮》是唐代诗人朱庆馀的一首描绘边疆风光和戍楼景象的诗。诗中,诗人通过对西北边疆地理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丽的边塞画卷,同时也表达了对戍楼战士的敬仰之情。 首联“玉关西路出临洮,风卷边沙入马毛”,描述了诗人从萧关出发,沿着玉门关向西而行,经过临洮时的所见所闻。这里的边风卷起沙尘,使马毛都变得凌乱不堪。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辛。 颔联“寺寺院中无竹树,家家壁上有弓刀”,则是诗人对边疆人家生活场景的刻画。边疆寺庙中没有翠绿的竹林,而家家户户的墙壁上则挂满了弓箭和刀剑,表现了边疆人民的尚武精神。 颈联“惟怜战士垂金甲,不尚游人著白袍”,则是对边疆战士的赞美。诗人认为,最值得尊敬的是那些身穿金色战甲的战士,而不是那些穿着白色袍子的游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士的敬仰之情。 尾联“日暮独吟秋色里,平原一望戍楼高”,描绘了诗人独自吟咏的情景。在夕阳的余晖中,诗人站在辽阔的原野上,眺望着远方高耸的戍楼。这一句既有对边疆景色的描绘,也有对戍楼战士的牵挂。
宣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萧关望临洮》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朱庆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唐宪宗元和时期(公元806年-820年),这个时期正处于唐朝的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创作这首诗时,朱庆馀正身处长安,担任京官。他曾因直言敢谏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又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在这段人生经历中,朱庆馀深刻地体会到了官场中的黑暗与无奈,也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使得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关切。 在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力虽然强盛,但边境危机不断,尤其是吐蕃、回鹘等民族的侵扰,使得边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朝廷不得不派遣重兵镇守边关,这对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朱庆馀通过《自萧关望临洮》这首诗,抒发了他对边疆战事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宣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