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三日观坡诗首夏官舍即事因次其韵
帘阴不卷漏乌迟,数朶庭萱也自菲。
公退万缘俱谢绝,心空一气自知归。
但期菽粟令民足,未觉诗书与愿违。
闻旱问龙求一雨,乘凉约客扣岩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阴暗的帘幕下,太阳迟迟不露脸,几朵院子里的小花也不禁显得有些憔悴。当您处理完公务回到家里时,所有的烦忧都被抛开。心灵得到净化,感到一种返璞归真的舒畅。只希望五谷杂粮能够让百姓富足,没有感觉到诗书会违背我们的愿望。听说因为干旱在祈求龙王赐给一场雨,准备在凉快的时候邀请朋友一起叩开山门去避暑。
去完善
释义
1. 帘阴:指窗帘下的阴影,这里可以理解为下午或傍晚时光。
2. 漏乌:指漏刻上的乌鸦形状标记,用于测量时间。
3. 数朶庭萱:庭萱指的是在庭院中种植的萱草,此处为虚指,表示数量不多。
4. 公退:公务结束后,指下班回家。
5. 万缘:所有的缘分或者事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繁重的公务。
6. 一气:原指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这里可以理解为心境。
7. 但期菽粟令民足:期待粮食充足,让百姓生活富足。菽粟泛指粮食。
8. 闻旱问龙求一雨:听说天旱时向龙王祈求下雨。
9. 乘凉约客扣岩扉:指在凉爽的夜晚邀请朋友一起来欣赏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关注民生的心怀。首联描绘了炎炎夏日里,帘幕下阴影遮挡,阳光慵懒地透过,庭院里的萱草也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虚弱;颔联以“公退”一词暗示作者从官场中隐退,内心澄明,回归自然,但依旧关心国家百姓;颈联强调诗人期望百姓温饱,认为读书人应如此为愿;尾联描绘了求雨的虔诚以及约友避暑的惬意,展现了诗人开朗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古诗《端午前三日观坡诗首夏官舍即事因次其韵》出自南宋诗人冯伯规之手。公元1246年,也就是宋理宗淳祐六年,正是冯伯规人生困顿时期,他远离故乡四川德阳,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担任宗正寺主簿,这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官职。这一时期的冯伯规辗转流离,满怀忧国忧民之心。
在诗歌创作的时间点,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屡次南下侵扰,民生疾苦,朝廷政治腐朽,导致民不聊生。尽管距离“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百姓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诗人渴望祖国繁荣富强、民生安居乐业的心情显得尤为迫切。
此外,从这首诗的名称来看,“端午前三日”刚好是端午节的前三天,正值初夏时节,此时的江南地区风景秀丽,有“人间天堂”之美誉。然而,身处官场低层的冯伯规却对繁华背后的隐忧深感不安。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和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途失意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