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即景
衡门三月景,万顷浩无穷。
堤柳轻浮碧,野花净落红。
小桥溪水涨,曲径峪云笼。
牧子横牛背,前村一笛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三门的三月景色中,广阔的田野无边无际。
河边的柳树轻轻摇曳着绿色的枝条,田野里的花朵飘落出红色的花瓣。
小桥上溪水慢慢上涨,曲折的小路被云雾笼罩。
放牛的少年斜靠在牛背上,前面村庄传来一阵笛声。
去完善
释义
1. 衡门:指简陋的住所,这里指诗人的生活居所。
2. 三月:农历三月,此时正值暮春时节。
3. 衡门三月景,万顷浩无穷:形容暮春时节的景象广阔无垠,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4. 堤柳轻浮碧:描述柳树的新叶在阳光下呈现出的绿色光泽,轻盈地漂浮在空中。
5. 野花净落红:描绘田野里的花朵凋谢时,花瓣飘落的美景。
6. 小桥溪水涨:说明春天雨水多,溪水上涨,小桥被水淹没的情况。
7. 曲径峪云笼:描述山间的小路被云雾笼罩的场景,展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8. 牧子横牛背:描绘放牧的少年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享受着春天的宁静。
9. 前村一笛风:表达诗人听到远处村庄传来的悠扬笛声,更增添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
去完善
赏析
《暮春即景》是宋代诗人赵友直的一首描绘暮春时节乡村风光的诗。诗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以下是对此诗的赏析:
首联“衡门三月景,万顷浩无穷”,以广阔的视角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春意盎然的三月景象之中。这里的“衡门”指的是简陋的住房,象征着乡村生活。诗人用“万顷”来形容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其壮丽无垠的特点。
颔联“堤柳轻浮碧,野花净落红”,通过堤岸上的柳树和野花来展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绿色的柳叶在春风中轻轻摆动,如同漂浮在水面上一般;而田野里的花朵凋谢时,花瓣干净地落在地上,形成一片红色的花瓣地毯。这里通过对比的手法,突显了春天的美丽与宁静。
颈联“小桥溪水涨,曲径峪云笼”,描写了春雨过后,溪水上涨,沿着蜿蜒曲折的小溪流淌;山间的云雾缭绕,笼罩着弯曲的小径。这两句展示了暮春时节的雨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美丽的氛围。
尾联“牧子横牛背,前村一笛风”,画面由宏大转向具体,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的场景。这个画面中,牧童悠然自得,笛声随风飘散,给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诗意。诗人以牧童这一典型形象作为收尾,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春即景》是南宋诗人赵友直的一首描绘暮春景象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大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赵友直正值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不愿趋附权贵而辞职归隐,过上了隐居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专注于诗歌创作,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时期。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边境战争不断;另一方面,南宋内部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友直通过描绘暮春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