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荒子歌二首 其一
水荒子,日日悲歌向城市。辞危调苦不忍闻,妻孥散尽馀一身。城中米贵丐者众,崎岖一饱经千门。城中昔食城外米,城外人今食城里。耕者渐少田渐荒,政恐明年不如此。水荒子,行歌乞食良不恶,犹胜弄兵狱中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荒之子,每日以悲歌走向城市。歌声哀婉,听之令人不忍。妻儿离散,唯留我一人在此。城市之中,物价昂贵,乞丐众多,艰难求生,历经坎坷。曾几何时,城市所需粮食来自城外,而今却是城外之人依赖城市。耕作之人逐渐减少,土地日益荒废,担忧明年的生活不如今年。水荒之子,沿街乞讨,虽非良策,却胜过在狱中战死沙场。
去完善
释义
1. 水荒子:鲜于枢的诗歌名。这首诗描绘了当时城市的粮食短缺和水荒现象。
2. 日日悲歌向城市:每天都唱着悲伤的歌曲走向城市。
3. 辞危调苦:形容歌曲声音高亢激越,歌词内容悲伤。
4. 不忍闻:指听不下去,形容歌曲感人至深。
5. 妻孥:妻子和儿女。
6. 馀一身: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7. 城中米贵丐者众:城市里米价昂贵,乞丐众多。
8. 崎岖一饱经千门:艰难困苦地为了一顿饭要走过千百户人家。
9. 昔食城外米:过去吃的是城外生产的米。
10. 今食城里:现在吃的是城里生产的米。
11. 耕者渐少田渐荒:耕种的人逐渐减少,田地渐渐荒废。
12. 政恐明年不如此:恐怕明年的情况比今年还要严重。
13. 行歌乞食良不恶:边走边唱,乞讨食物,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14. 犹胜弄兵狱中死:这总比在战争中死去或者在牢狱里受苦要好得多。
去完善
赏析
《水荒子歌二首 其一》以鲜于枢这位元朝诗人的眼光描绘出当时社会粮食短缺、城市生活艰苦的一面。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关心。“水荒子”代表了受到饥荒影响的人们,他们在城市里颠沛流离,艰难求生。“辞危调苦不忍闻”一句传达出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忧虑和同情。诗人还揭示了粮食供应问题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由于城市中粮食昂贵且需求量巨大,使得农民们逐渐放弃耕种,从而导致田地荒废。这种恶性循环使情况变得更为严重。不过,诗人在最后以一种较为乐观的心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这样的困境中,至少比陷入战乱和牢狱之灾要好。这首诗不仅是鲜于枢关注民生疾苦的表现,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荒子歌二首 其一》为元朝文学家、书法家鲜于枢所作。这首诗歌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水荒问题,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朝廷不作为的痛心疾首。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歌创作于元朝晚期,也就是十四世纪下半叶。这个时期,元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水荒问题是较为严重的民生问题之一。诗人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将其融入诗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其次,结合诗人生平,我们可以了解到鲜于枢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成年后成为了一位才学出众的文人。然而,由于社会动荡和时局不利,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多次遭到排挤和贬谪。这样的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传达出对民众的关切之情。
再者,从时代背景来看,元朝晚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一方面,蒙古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接纳程度不断提高,使得汉族士人的地位逐渐上升;另一方面,元朝政府的腐朽和无能导致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种矛盾日益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鲜于枢的诗歌创作既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忧虑。
综上所述,《水荒子歌二首 其一》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元朝晚期,诗人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并在关注民生问题的同时,对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篇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