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鸟影度寒塘

标题包含
鸟影度寒塘
秋色满潇湘,天寒玄鸟忙。 数声离叠嶂,片影度横塘。 风翮抟寥廓,烟踪入渺茫。 乍随萍荇没,还共水云长。 冷浸千寻碧,斜侵两岸霜。 凝眸西塞远,踈点带残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公度(1840年-1904年),原名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他是清朝晚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外交家,被誉为“诗界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 黄公度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染满了潇水和湘江的美景,天气寒冷时,大雁忙碌地迁徙。 它们数着鸣声离开重重山峦,一只只身影掠过宽阔的池塘。 风儿吹动着它们那辽阔的天空,烟雾中的踪迹消失在茫茫水域。 有时它们随着浮萍和睡莲消失在水中,然后又与水和云彩一起荡漾。 冰冷的江水浸润着高高的绿色植被,斜斜地穿过两岸的霜雪。 我凝神远眺西边的江河湖海,只见稀疏的点影带着夕阳的余晖。
去完善
释义
1. 潇湘:古地区名,指湖南省一带,因潇水和湘江而得名;这里用来泛指秋天的景色。 2. 玄鸟:即燕子。 3. 叠嶂:重叠的山峰。 4. 横塘:池塘的一种,泛指湖泊或水面上的堤岸。 5. 翮:鸟翅上的长羽毛。 6. 寥廓:广阔无边的天空。 7. 萍荇:指浮在水面上的水草。 8. 水云:指水气和云雾。 9. 千寻:形容极高或极深。 10. 西塞: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代军事要塞,这里是泛指。 11. 踈点:稀疏的点状物。
去完善
赏析
《鸟影度寒塘》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秋天时洞庭湖上捕鸟的情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鸟影在寒塘中的描绘,表现出自己在繁华的世俗生活中独善其身,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 首联“秋色满潇湘,天寒玄鸟忙”中,“玄鸟”象征自由自在的小鸟,“满潇湘”是指南方的湖面宽广,秋风瑟瑟,渲染出萧瑟而宁静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颔联“数声离叠嶂,片影度横塘”则具体描述了鸟儿飞离层层叠嶂的山林,轻盈地度过湖面,暗示了诗人内心渴望摆脱尘世纷扰,寻找心灵净土的愿望。 颈联“风翮抟寥廓,烟踪入渺茫”进一步描绘了鸟儿展翅高飞,如烟雾般消失在茫茫天际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执着于探索人生真谛,勇敢地追求真理的决心。 尾联“冷浸千寻碧,斜侵两岸霜。凝眸西塞远,踈点带残阳”通过写湖水清澈见底,岸边霜冻,以及夕阳下稀疏的鸟点景象,象征着诗人面对生活的困境依然坚定信念,奋力前行的精神面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鸟影度寒塘》是南宋诗人黄公度的一首五言绝句,全文如下:“一片秋云影,数茎寒塘柳。闻有鹿鸣人,即之则无有。”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25年左右,正值南宋后期,时局动荡,民族矛盾尖锐。 在这个时期,黄公度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但由于与权臣史弥远政见不合,被弹劾罢官。此后,黄公度在家乡闲居,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尽管政治失意,但他始终关心国家前途,关注民间疾苦,并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当时,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北方国土沦丧,民族矛盾激化。史弥远等权臣当政,政治腐败严重,民生凋敝。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公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鸟影度寒塘》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