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通天岩
春烟澄霁色,杖策出郊坰。
叠嶂浮空翠,孤云罨断青。
燕衔泥作垒,僧结草为亭。
万树山风里,钟声下界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烟雾弥漫的天气逐渐放晴,我拄着拐杖来到了郊外。
层层叠叠的山峦仿佛漂浮在空中,一片苍翠;天空中孤零零的云朵,就像被染上了一抹青色。
燕子正在用泥巴筑巢,而僧人则在一旁用茅草搭建凉亭。
在万树丛生的山间,风铃的声音在山谷间回响,悠远动听。
去完善
释义
1. "春烟澄霁色":此句中的"春烟"指的是春天的雾气;"澄霁色"是雨后天晴的颜色,"澄霁"即雨后天晴的意思。
2. "杖策出郊坰":此句中的"杖策"是用拐杖支撑着走路的意思;"郊坰"指的是郊外、野外的地方。
3. "叠嶂浮空翠":此句中的"叠嶂"是指层层叠叠的山峰;"浮空翠"是指漂浮在天空中的绿色。
4. "孤云罨断青":此句中的"孤云"是指单独的一片云彩;"罨"意为覆盖、掩盖;"断青"指断裂的绿色,这里可以理解为春天的绿意。
5. "燕衔泥作垒":此句中的"燕衔泥"是指燕子用嘴衔泥筑巢;"作垒"即筑巢。
6. "僧结草为亭":此句中的"僧结草"是指僧人在草地上搭起茅屋;"为亭"即为亭子。
7. "万树山风里,钟声下界听":此句中的"万树山风"是指山风吹过万树的声音;"钟声下界听"是指从远处传来的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游踏青的情景和心境。诗中,诗人以春烟、断青、浮空翠、孤云等景象生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人行杖出郊,在山风阵阵中感受到万树的声响,同时又能听见从山间寺庙传来的悠扬钟声。这些画面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通天岩》是宋代诗人李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通天岩的壮美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之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宋仁宗时期(1023年-1063年),正是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阶段。
在宋仁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日益繁荣,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文人士子有更多的机会展现才华。作为文人墨客的李朴,他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其中《游通天岩》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创作背景方面,此时宋朝政治形势相对安定,学术风气开放,但北方边境却经常受到辽、金等国的侵扰。虽然社会表面上歌舞升平,但在文人内心却隐藏着深深的忧患意识。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李朴的《游通天岩》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在这首诗中,李朴通过描绘通天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他的壮志豪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诗句中也不难看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时代的敏感反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