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玉岩 其一
阿阁曾看紫凤栖,暮年江国拥旌麾。
孤云南北本无定,浮世悲欢那可期。
鹤顶丹砂埋药灶,鸭头绿水浸春陂。
待公踏遍红尘地,景物归来似旧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看过凤凰栖息在高高的楼阁上,到了晚年却只能带着旗帜来到江河之间的国度。遥远的南方和北方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住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怎么可以期待呢?丹顶鹤的红顶被埋在药炉里,绿头鸭则在春天的池塘中游泳。等到您走遍繁华的世界,归来的风景仍然像过去一样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阿阁:楼阁的美称,此处指代华丽的宫殿或住处。
2. 紫凤:即凤凰,寓意吉祥,象征尊贵的人。
3. 暮年:晚年。
4. 江国:江边或江南地区。
5. 拥旌麾:担任指挥职务。旌麾,军中的旗帜,借指军队或军事指挥。
6. 孤云:飘忽不定的云朵,这里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7. 浮世:人世间,世间万物。
8. 春陂:春天的池塘。
9. 鹤顶丹砂:红色的丹砂,这里形容鹤头顶部的羽毛颜色。
10. 药灶:炼丹炉。
11. 鸭头绿水:指绿色的江水,像鸭子头的绿色。
12. 踏遍红尘地:走遍繁华的尘世。
13. 景物归来:游历归来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忆玉岩 其一》是南宋诗人李朴的一首怀念故土和抒发个人感慨的诗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晚年在江国地区的漂泊生活,以及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结构紧凑,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首联“阿阁曾看紫凤栖,暮年江国拥旌麾”,以阿阁和紫凤比喻昔日尊荣的生活场景,而“暮年江国拥旌麾”则表达了诗人晚年漂泊江国地区的现状。两句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颔联“孤云南北本无定,浮世悲欢那可期”,描绘了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感慨。“孤云”象征着诗人的漂泊不定,而“浮世悲欢”则揭示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世事无常。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无法预期的无奈之情。
颈联“鹤顶丹砂埋药灶,鸭头绿水浸春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鹤顶丹砂”和“鸭头绿水”都是自然界的美景,诗人用它们来形容药灶和春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尾联“待公踏遍红尘地,景物归来似旧时”,是对未来生活的期许。诗人希望有一天能走遍红尘世界,体验各种生活,然后再回到故乡,那里的景物依然如故。这一句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晚年的生活现状,抒发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诗人的情感深沉而又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忆玉岩 其一》是南宋诗人李朴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兵的侵扰和内部的腐败问题,国势日渐衰弱。
李朴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不满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而放弃功名,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李朴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立志为国家做出贡献。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的抱负未能得到实现。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朴通过回忆玉岩的美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心情。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李朴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尚的品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