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皓魄当天晓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月当空如镜子升起,高挂在天际,祥云间的天籁之音寂静无声。中秋之月圆满无缺,辉映着天空,照亮了遥远的道路。如神话中的兔子般,弓弦之声响在耳边,宛如流星坠落;又仿佛看到那些传说中的妖怪躲在月亮下。或许能想象出乘坐神奇的小船,与同伴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但还需等待银河彻底变清,才能找到那通往星空的路。
去完善
释义
1. 皓魄:指明亮的月亮。
2. 晓镜:拂晓时的明镜,此处喻指明月。
3. 云间:指天空或仙境。
4. 仙籁:仙境中的美妙声音。
5. 平分秋色:指秋分时节时白天黑夜时间相等。这里借指圆月如秋分时的太阳一样,照亮半个夜空。
6. 云衢:云雾弥漫的空中道路,此处比喻天空。
7. 狡兔:指神话传说中嫦娥身边的玉兔。
8. 弦外:原指音乐之外的弓弦震动声,此处以弦外之音喻指外界传说。
9. 妖蟆:蟾蜍,即癞蛤蟆,古人认为是月中害虫。
10. 灵槎:能往来于天河的木筏。
11. 银河:又称天河、天汉、星汉等,源于古代对银河系的称谓。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名为《中秋》,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首句“皓魄当天晓镜升”描述了明亮的月亮在清晨升起,如同镜子一般照亮天空,寓意着美好和希望的开始。第二句“云间仙籁寂无声”则描绘了静谧的夜晚,天空中只有无声的仙乐回荡,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接下来的两句,“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写出了中秋夜的象征性意义——团圆与美满。诗人将月色比喻为“满”,并强调其伴随着天上的浮云和地上的江流一同展现出千里的明亮,表达了中秋佳节带给人们的喜悦之情。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这两句则表达出作者希望自己能像弦上的箭一样直冲云霄,逃离困境。同时,他也在提醒自己要抵御各种诱惑,坚定自己的信念。
最后两句,“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诗人幻想自己乘槎上天,与友人共同分享这美好的时刻。他也期盼银河终有一天能够澄清,寓意着理想中的世界将更加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朴所作。创作于公元1185年,正值南宋时期,金兵南侵,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时代。
在这一年里,李朴因战争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他心怀忧国忧民之情,踏上了求取功名之路。然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李朴深感痛心。在中秋节这天,诗人想起了家乡的明月,对月吟咏出这首流传千古的《中秋》诗。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当时,南宋王朝与金朝并立,中原大地饱受战火摧残。作为文人,李朴虽有报国之志,却无力改变现状。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流露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