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玉岩应诏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玉岩应诏 其一
天书远下事征求,乡里同推马少游。 世事已非三不可,年华却是一宜休。 岂缘薄禄贻身累,祇为当时分主忧。 筇杖芒鞋留我伴,伫闻谈笑即封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天传来遥远的使命,寻求身边最好的马少游。 往事已经过去了三个季节,时光却在此时稍作停留。 难道是因为微薄的薪水让我身心疲惫?只是因为当年的忧虑如今仍然需要分担。 留下竹杖和草鞋陪伴着我,期望那些欢笑和谈论能让我荣获殊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书:指皇帝颁发的诏书。 2. 征求:指朝廷选拔人才。 3. 马少游:马融的弟子,曾在汉代担任过地方官吏,此处指作者所在的乡村推荐的人才。 4. 三不可:指“三不侮”,即有德、知耻、不欺。 5. 一宜休:指年岁大了应该退休养老。 6. 薄禄:微薄的俸禄。 7. 筇杖:竹制的拐杖。 8. 芒鞋:草鞋。 9. 伫闻:等待听到。 10. 封侯:古代诸侯受封的土地,这里指朝廷的封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朴的一首应制诗。应制诗是古代文人墨客在皇帝的要求或命令下创作的诗歌,多用以赞美皇帝的文治武功、宫廷的富丽堂皇等。这首诗正是作者李朴以官员身份在皇帝的征求下所写的诗。 首联“天书远下事征求,乡里同推马少游”,描绘出皇帝向官员征求事情的场景。诗人借用典故,将皇帝比喻为天上的神仙,将官员征集比喻为天上的文书下达人间,显示出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马少游这一形象代表了诗人本人,体现出诗人谦逊的品质和心系朝廷的形象。 颔联“世事已非三不可,年华却是一宜休”,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看法。诗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情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但岁月却不会因为人们的无奈而停下脚步。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颈联“岂缘薄禄贻身累,祇为当时分主忧”,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认为自己之所以受到微薄的俸禄拖累,是因为他愿意分担皇帝的忧虑。这表明了诗人忠诚于国家,愿意为了国家利益付出一切的品质。 尾联“筇杖芒鞋留我伴,伫闻谈笑即封侯”,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诗人用筇杖、芒鞋来象征自己的清贫生活,表现出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同时,诗人表示,只要能够听到皇帝的笑声,他就心满意足了。这表明了诗人对皇帝的忠诚和支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讲述皇帝征求官员意见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关心民生、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生活态度的豁达和对人生际遇的坦然面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玉岩应诏 其一》是南宋诗人李朴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87年,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正值南宋中叶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李朴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郡县官吏,但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尽管身处逆境,李朴始终坚守儒家道统,关心民生疾苦,对国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抱有深深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宋孝宗统治时期,虽然国家相对稳定,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官僚腐败、军事衰弱等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与此同时,北方的金朝对南宋构成巨大威胁,使得国家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李朴通过对玉岩山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