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树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温暖了山间的道路,鸟儿在歌唱报春的来临。突然间来到了一处幽静的地方,感觉像是看到了那位独醒的人。石头冰冷所以开花总是很晚,风大所以落叶也频繁。砍柴的人大概都不认识这里,因为时间长久已经砍来当柴烧了。
去完善
释义
《山上树》:这是一首描绘深山中树木的古诗,作者是于武陵。
1. 于武陵:唐朝诗人,主要活跃在唐玄宗时期。
2.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阳光温暖了上山的路,鸟儿啼叫着仿佛在宣告春天的来临。
3.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突然遇到这片幽静隐秘的地方,就像见到了那些超凡脱俗的人。
4.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石头上的花朵因为寒冷而迟迟未开,山风太大,使得落叶频繁。
5.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山中的樵夫应该也不认识这种树木,由于生长时间太久而被砍伐作为柴火。
去完善
赏析
《山上树》是唐代诗人于武陵创作的一首描绘山间树木的诗作。诗中以山路上温暖的阳光、鸟儿欢快的啼鸣为引子,表现出了春天的到来和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描述在山林深处意外遇见的一棵孤独而顽强的树木,暗喻诗人自身的人格品质和精神追求。最后以山中樵夫不知此树的价值、以至于砍掉作为柴火的故事结尾,暗示出作者对世无知音的感慨以及对高尚情操不被理解的无奈。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充满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上树》是唐代诗人于武陵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山上的树木在春天里生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关于诗词的创作时间,《山上树》大概是在唐德宗贞元时期(785-805年)创作的。这一时期正处于唐代的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
其次,在这一时间段内,于武陵的人生际遇经历了一段起伏。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为直言敢谏而被贬谪到远方。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最后,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唐代中期是一个社会风气开放、文化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诗歌,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于武陵的诗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综上所述,《山上树》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包含了诗人于武陵在贞元时期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以及唐代中期文人的审美取向。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首诗的诞生,使其成为一首具有浓厚人文气息和艺术价值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