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林屋佳城图
黄家老子娄东客,望望青山隔太湖。独鹤不归林屋洞,佳城浑似辋川图。秋高月白啼山鬼,树老霜寒长木奴。他日结庐当墓下,好归耕隐学《潜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家的老爷子是苏州的客人,远远地就能看到那片青山和太湖相隔。孤独的仙鹤没有回到林屋洞,这座美丽的城市宛如画卷。秋天的月亮高悬,山中幽灵哭泣着;树木衰老,风霜使它变得更加坚强。有朝一日,在坟墓附近建一所房子,好好地耕种、隐姓埋名地学习《潜夫》一书。
去完善
释义
1. 黄家老子:指黄帝,即中华民族的始祖。
2. 娄东客:在江苏的太仓地区,因位于娄江之东而得名。
3. 独鹤不归林屋洞:林屋洞是古代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归隐之地。
4. 佳城:墓地的美称。
5. 辋川图:唐代诗人王摩诘所画的《辋川图》描绘的是唐朝辋川别业的景色,此处以辋川图来形容墓地周围的美丽景色。
6. 秋高月白啼山鬼:山鬼是指山中神祇,这里的“啼”意思是呼唤。
7. 树老霜寒长木奴:木奴是一种果树的别名,这里指树木繁衍不息。
8. 结庐:修建简陋的房屋。
9. 《潜夫》: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去完善
赏析
《题林屋佳城图》是一幅描绘“佳城”的图画,这幅画的寓意并不是仅仅在画面上呈现出一个美丽的地方,而是通过画面的元素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
诗的第一句“黄家老子娄东客”中的“黄家老子”指的是画家本人,他以画家的身份出现在画中,成为画面中的一部分。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画作的创作地点——娄东。接下来,诗人通过“望望青山隔太湖”这一诗句,描绘出画中的自然景观:青翠的山峦和宽阔的太湖。这样的景色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让人感受到了宁静、宽广的氛围。
第三句“独鹤不归林屋洞”中的“独鹤”是画面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的出现使画面更加生动。而“独鹤不归林屋洞”则象征着画中的人物或象征的人无法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句诗既是对画面的描述,也是对人生的感慨。接下来的诗句“佳城浑似辋川图”,将画面中的场景与唐代著名画家王辋川的画作进行了比较,进一步强调了画面的美感。
第五句“秋高月白啼山鬼”描绘的是秋天夜晚的景象,月亮照亮了整个山林,山中隐藏着神秘的山鬼。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同时也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接下来的诗句“树老霜寒长木奴”,描绘的是冬天的景象,树木经受住了严寒的考验,顽强的生长着。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
最后两句“他日结庐当墓下,好归耕隐学《潜夫》”,是诗人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有一天能在墓前建起一间小屋,过上隐居的生活,效仿古代隐士的精神。这两句诗既是对画作的总结,也是对人生的理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画面的描绘,传达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它既是诗人对画作的解读,也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林屋佳城图》是宋代诗人张逊创作的一首描绘古人墓地场景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27年至1135年间,这一时期正是北宋灭亡、南宋初立的历史转折点。在这期间,张逊历经了战乱、漂泊和仕途起伏,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
这一时期的背景十分复杂。一方面,金朝的铁蹄践踏了北宋的土地,使得民众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南宋政权在南方建立起来,试图恢复国家昔日的辉煌。然而,在这种历史的动荡中,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变得更加深刻。
面对如此时代背景,张逊在《题林屋佳城图》中表达了其对生死的思考。他通过描绘古人墓地的荒凉景象,感慨万千地写道:“古人不复见,但见古佳城。” 这不仅是对于逝者安息的怀念,更是对世事无常的深沉叹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