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蛩
沉沉向秋暮,切切声相续。
夜静草堂深,闲床照孤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渐渐步入秋天傍晚,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空气中。夜晚宁静的小屋中,一只孤独的蜡烛照耀着闲置的床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沉沉:表示天气阴沉,氛围低沉。
2. 向:接近,临近。
3. 秋暮:秋天的傍晚。
4. 切切:形容声音细小而急促。
5. 相续:连续不断。
6. 夜静:夜晚寂静。
7. 草堂:茅屋,简陋的住房。
8. 深:深远,幽深。
9. 闲床:闲置的床铺。
10. 孤烛:独一的烛光。
去完善
赏析
《闻蛩》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深秋夜晚的情景。“沉沉向秋暮”一词写出了秋天的萧瑟氛围,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肃杀之气。而“切切声相续”则通过形容蟋蟀的鸣叫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虑。接下来的“夜静草堂深,闲床照孤烛”两句,更进一步地描绘了诗人的处境:在寂静的夜晚,只有蟋蟀的鸣叫声相伴,诗人独自躺在床上,唯有孤灯照亮四周。这样的环境,让诗人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孤独与寂寞。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对蟋蟀鸣叫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寥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蛩》是宋代诗人释智圆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辽金时期。
在宋朝年间,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使得士人阶层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释智圆,一名景元,字无外,自号中庸子。他是天台宗僧人,对经史、诗文颇有造诣,尤工五言诗。他倡导儒家的“仁爱”思想,提倡佛教修行济世。
在创作《闻蛩》时,释智圆曾遭遇两次政治风波。第一次是他因直言进谏被贬为钱塘寺僧;第二次则是在李纲遭贬时,为他送行而作此诗。释智圆虽然身为僧人,但他以儒者之心参与世事,关注民生疾苦。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往往能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闻蛩》,正是释智圆借秋虫悲鸣表达出忧虑国事,关心民生的心声。他在诗中以虫鸣之音喻民间疾苦,期待朝廷官员能够听到百姓的心声,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国家。这种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既反映了诗人的深挚情感,又体现了他对民间生活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