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
参差台殿绿云中,四面筼筜一径通。
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竹高台隐于云间,四面通透一路相连。
曾在古籍中读到此处,神仙居所位于碧绿宫殿。
去完善
释义
草堂:指诗人程颢所居住的茅屋。程颢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
参差:形容高低不平。这里用来描绘草堂周围的建筑群。
台殿:古代宫殿前的两座高台和左右的两个殿堂。这里借指诗人的住所附近的建筑物。
绿云:绿色的云朵,这里用来比喻茂盛的树木。
四面:表示四面八方。
筼筜:一种竹子,茎杆细长,可作手杖或伞柄。这里用来形容道路两旁的竹林。
一径通:一条小路通往远方。
曾读:过去曾经阅读过。
华阳真诰:书名,一本道教经典著作,记载了许多神仙修炼的故事。
神仙: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具有神奇的能力。
居:居住。
碧琳宫:华美的宫殿,这里用来比喻神仙居住的仙境。
去完善
赏析
《草堂》是宋朝诗人程颢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参差台殿、四面筼筜、碧琳宫等景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景色。首句“参差台殿绿云中”描述了草堂周围的参差起伏的亭台楼阁,仿佛掩映在绿色的云雾之中,展现了草堂周围的美景。第二句“四面筼筜一径通”则通过描绘四面竹林的景致,表达了诗人身处其中的幽静与清新之感。而“曾读华阳真诰上,神仙居在碧琳宫”两句则是借用了古代道教文献中的故事传说,表达诗人对于美好仙境的向往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草堂》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草堂中度过的宁静时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程颢因政治上的失意而远离朝堂,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和人生哲理。他的一生都在寻求儒家的道德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在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相对繁荣的时期,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弊端导致官僚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另一方面,佛、道两教迅速发展,儒家地位受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开始反思儒家学说,试图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解决社会问题。
《草堂》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程颢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在草堂中过上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宁静。这种生活态度既体现了他对儒家学说的坚定信仰,又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逃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程颢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