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 凌霄三峰
长啸岩东古寺前,三峰相倚势相连。
偶逢云静得见日,若有路通须近天。
阴吹响雷生谷底,老松如箸见崖颠。
结根不得居平地,犹与莲花远比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老的寺庙前面,三个山峰紧紧相依相连。
偶尔云雾散开,阳光露出来,看起来似乎有条小路可以通往天堂。
山谷中回荡着雷霆般的声音,山巅的老松犹如筷子一般屹立在悬崖之上。
尽管它们的根部不能位于平地,但是它们还是能够和莲花一样并肩而立。
去完善
释义
《草堂 凌霄三峰》注释:
1. 长啸岩东古寺前:长啸,大声呼叫;岩东,指山的东侧;古寺,古老的寺庙。
2. 三峰相倚势相连:三峰,三座山峰;相倚,相互依靠;势相连,气势上互相连接。
3. 偶逢云静得见日:偶逢,偶然遇到;云静,云朵静止;得见日,能够看到太阳。
4. 若有路通须近天:若有,假如存在;路通,道路相通;须近天,必须接近天空。
5. 阴吹响雷生谷底:阴吹,山谷间的风声;响雷,响亮的雷声;生谷底,产生在谷底。
6. 老松如箸见崖颠:老松,古老松树;如箸,像筷子一样;见崖颠,出现在悬崖顶部。
7. 结根不得居平地:结根,扎根生长;不得,不能;居平地,生活在平坦的地方。
8. 犹与莲花远比肩:犹与,仍然与……相比;莲花,这里指山峰;远比肩,远超过肩膀的高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草堂附近凌霄三峰的美景中游览的情景。首句“长啸岩东古寺前”表现了诗人置身山岩、古寺之间,向远方呼唤的场景。接下来,“三峰相倚势相连”描述了凌霄三峰紧密相依、气势磅礴的景象。
第二联,“偶逢云静得见日,若有路通须近天”,写出了云雾散开,阳光普照的壮丽景象以及若隐若现的道路仿佛通往天际的感觉。这两句营造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三联,“阴吹响雷生谷底,老松如箸见崖颠”通过比喻描绘了山谷中的阴风和瀑布声犹如雷鸣般响亮,而山巅上的松树则如同筷子般挺直。这两句巧妙地传达出了山谷深幽、高峰峻峭的自然景观。
最后一联,“结根不得居平地,犹与莲花远比肩”则用植物来象征自己的人生际遇,虽然扎根在险恶环境中,但依然能与莲花比肩。这首诗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景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草堂凌霄三峰》是宋朝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中的“凌霄三峰”是指位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的凌霄山的三座山峰。
创作时间方面,该诗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960-1127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诗歌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人生际遇方面,程颢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主张“性即理”,强调“诚”和“敬”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在世时并不得志,多次科举考试未中,后终因友人推荐进入官场,但在官场上也并未受到重用。这使得他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和失意。
时代背景方面,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此外,这个时期的科技、教育等方面也有所进步,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