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吕晦叔赴河阳
晓日都门飐斾旌,晚风铙吹入三城。
知公再为苍生起,不是寻常刺史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上阳光照射在都城门前,旗帜随风飘扬;晚上微风吹拂着鼓角之声传入三个城市。知道您再次为了百姓而振作起来,这并不是普通的刺史出行。
去完善
释义
1. 晓日:拂晓的太阳。
2. 都门:京都城门。这里指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3. 飐(zhǎn):飘扬,飘动。
4. 斾(pèi):旗帜的一种。
5. 旌(jīng):旗帜。
6. 晚风:傍晚的风。
7. 铙(náo):古代打击乐器之一。
8. 刺史:汉代设置的官职,主管一州的政务。这里借指地方行政长官。
9. 河阳:古县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吕晦叔赴河阳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其能再度为百姓谋福祉的期许和敬仰之情。诗中“晓日都门飐斾旌”,以清晨阳光照耀下的都城、飘扬的旗帜为背景,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发的景象。而“晚风铙吹入三城”则通过晚风中的乐声传递出一种温馨的氛围。诗人赞美吕晦叔是一个为了百姓的安宁和幸福而努力的人,他的行为绝非一般的官员可比。整首诗节奏明快,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表达出对友人的真诚祝愿和对国家的深深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程颢在送别友人吕晦叔赴河阳任职时创作了这首《送吕晦叔赴河阳》。此诗描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11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已经成熟,士人阶层的地位逐渐上升。他们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然而,由于社会政治腐败,许多文人志士深感痛苦。他们在追求功名的同时,也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程颢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民生。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疆域相对稳定,但边境时常受到外敌侵扰。因此,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作为边界城市,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吕晦叔被任命为河阳知州,肩负着保卫家园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程颢怀着对友人的敬意和担忧,写下了这首诗。
诗篇表达了程颢对于吕晦叔才能的认可,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他希望吕晦叔能够在河阳尽忠职守,为国家做出贡献。这种情感体现了两位文人在共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深厚友情,以及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共同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