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君早寒之什
满地清霜结晓寒,平明飞霰洒柴关。
乍凭酒力温肌骨,陡觉风威著面颜。
闾里相呼泥北户,牛羊收牧下前山。
急须趁日藏薪炭,冻后髙枝不易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晨满是白霜的地面泛起丝丝寒意,蒙蒙细雨洒落在房屋周围。
喝了些酒后,感觉身体逐渐暖和起来,突然间风势增强,面部感受到阵阵寒意。
邻里之间互相招呼着把门窗糊上泥防雨,放牧的牛羊被赶回了家。
我们要抓紧时间储备柴火和木炭,等冰冻之后再采集树枝就困难了。
去完善
释义
1. "早寒":指冬季的寒冷天气。
2. "满地清霜结晓寒":"晓寒"指的是早晨的寒冷天气。
3. "平明飞霰洒柴关":"平明"是黎明时候;"飞霰"是指小冰粒降落下来;"柴关"指的是木制的门。
4. "乍凭酒力温肌骨":"乍"表示突然;"凭酒力"是靠饮酒来驱寒取暖。
5. "陡觉风威著面颜":"陡"意为突然;"风威"即寒风威力;"著面颜"是形容寒冷的风吹在脸上。
6. "闾里相呼泥北户":"闾里"指的是乡村居民;"泥北户"是堵塞北方的门以防止严寒侵袭。
7. "牛羊收牧下前山":"收牧"是收割牧草的意思。
8. "急须趁日藏薪炭":"趁日"指趁着天晴的日子;"薪炭"指柴火与木炭。
9. "冻后髙枝不易攀":"冻后"指冰雪覆盖后的树枝;"髙枝"是较高的树枝;"易攀"容易攀爬。
去完善
赏析
《和家君早寒之什》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一首描绘冬日景象的诗。诗中,作者通过对早寒天气的细致观察,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以及人们在寒冷天气中的生活和劳作场景。
首联“满地清霜结晓寒,平明飞霰洒柴关”,描述了清晨时分,大地被一层清冷的霜覆盖,空气中弥漫着寒气。随着太阳升起,飞霰开始飘落,洒在柴门上,给人一种寒冷的景象。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将飞霰赋予了生命,使其更具动感。
颔联“乍凭酒力温肌骨,陡觉风威著面颜”,表现出了人在寒冷天气中的应对方式。人们试图通过喝酒来温暖身体,但突然感受到的风寒让人面色凝重。这一联体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韧与乐观。
颈联“闾里相呼泥北户,牛羊收牧下前山”,描绘了村落里的人们相互提醒,将门朝北的屋子涂上泥以防止寒冷侵入。同时,牧民们正赶着牛羊下山,准备在温暖的家中度过严寒。这两句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在寒冷天气里的日常活动,透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
尾联“急须趁日藏薪炭,冻后髙枝不易攀”,提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为了抵御寒冷,必须趁着阳光灿烂的时候储备足够的薪炭。一旦冻冰之后,高高的树枝会变得难以攀爬。这一联告诫人们在严寒到来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受冻之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家君早寒之什》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诗人程颢所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1年前后,即宋仁宗皇祐年间。
在创作此诗时,程颢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刚完成了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然而,他的父亲此时因病去世,使他不得不暂停政务,回到家乡守丧。这段时期,程颢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常。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北宋社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一方面,国内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另一方面,北宋与辽国、西夏等国家的外交关系紧张,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这些现实问题使许多文人志士深感忧虑,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作出贡献。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程颢创作了这首《和家君早寒之什》。通过描绘早寒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这首诗既展现了程颢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