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花庵
得意即为适,种花非贵多。
一区才丈席,满目自云萝。
静听禽声乐,闲招月色过。
期公在康济,终奈此情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满足就是合适,养花不在于数量多。
一块地方刚够一丈见方,满眼都是各种各样的花卉。
静静地聆听鸟儿的歌声,悠闲地赏月。
期望你在安康中度过,终究难以抵挡这种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和:唱和,以诗词应答
2. 花庵:花园中的小亭子
3. 得意:满足自己的意愿或心意
4. 为适:感到舒适
5. 非贵多:不是看重数量之多
6. 一区:一片地方
7. 丈席:一张床的长度,指空间狭小
8. 满目:满眼所见
9. 云萝:形容众多且美丽的植物
10. 静听:安静地聆听
11. 禽声乐:鸟儿的歌声
12. 闲招:悠然邀请
13. 月色过:月光的流逝
14. 期公:期望您(对方)
15. 康济:人民生活的安宁与富饶
16. 终奈:最终也无法
去完善
赏析
程颢的这首《和花庵》表达了他对养花、适意人生的独特理解。诗中,作者以“得意即为适”开篇,表明自己的观点: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并非物质的丰富,而是内心的满足。接下来,他写到“种花非贵多”,意味着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花草,而在于用心去欣赏与体验它们所带来的美好。
诗人用“一区才丈席,满目自云萝”描绘了花庵的景致:虽然面积有限,但各种花木繁茂,生机盎然,使整个空间充满了诗意。接下来的“静听禽声乐,闲招月色过”则表达了作者在这里感受到的宁静与愉悦:聆听鸟语、欣赏月色,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
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期公在康济,终奈此情何”中流露出了一种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希望人们都能过上这种恬静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担忧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因为现实世界充满了许多无法预测的问题。这首诗歌通过抒写诗人的内心世界,既展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反映了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程颢的《和花庵》作于北宋时期。此时的程颢正处于他的青年时期,风华正茂,胸怀壮志,但又遭遇坎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这对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也使得他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寻求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这个时代,北宋正处于内部政权巩固、对外开疆拓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统治者提倡文治,重视文化教育,这使得程颢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学典籍,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同时,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动,文人墨客之间的交流和切磋也日益频繁,这为程颢提供了创作的平台和灵感来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程颢创作了《和花庵》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他以花庵为载体,通过对花的描绘,传达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这首诗展现了程颢在逆境中的坚韧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成为了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