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荡山 灵峰
我来无一语,闲认昔游踪。
谁种路傍树,却遮山上峰。
潭干沉石露,人立去禽冲。
樵说仙桥险,因思在上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来到这里并没有说话,随意地辨认着昔日的游踪。
谁种的路边的树木,却遮挡了山上的山峰。
潭水干枯,露出了石头,人们站立的地方离飞禽很近。
打柴的人说起过仙桥的险要,这让我想起了在上面的封锁线。
去完善
释义
《游雁荡山 灵峰》注释:
1.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山水风景区之一。
2. 灵峰:雁荡山的一个景点。
3. 昔游踪:指过去游玩的足迹。
4. 路傍树:路边的树木。
5. 仙桥险:仙桥,指神话传说中的仙桥;险,形容地势险要。
6. 上封:古代称神仙居住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游览雁荡山的所见所感。首联以“我来无一语”开篇,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同时也反映出他在面对美景时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激动之情。接下来的两联则分别描绘了道路旁树木的繁茂以及山巅上的山峰,通过对比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鬼斧神工。第五句和第六句描述了潭水干涸露出石头以及人们行走时的场景,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樵夫口中的仙桥之险,暗示着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在欣赏美景之余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整首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雁荡山·灵峰》是南宋诗人徐照在公元1175年游览雁荡山时创作的诗歌。此时正值宋朝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因此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徐照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然而在他的时代,科举制度对文人士子的前途有着极大的影响。徐照虽然才华横溢,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的生活充满了曲折。然而在旅游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创作的灵感。
雁荡山作为江南的名胜古迹之一,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历。徐照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雁荡山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的感悟和对国家兴亡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