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鼓山灵源洞
郡楼瞻东方,岚光莹人目。
乘舟逐早潮,十里登南麓。
云深翳前路,树暗迷幽谷。
朝鸡乱木鱼,晏日明金屋。
灵泉注石窦,清吹出篁竹。
飞毫划峭壁,势力勿惊触。
扪萝跻上峰,大空延眺瞩。
孤青浮海山,长白挂天瀑。
况逢肥遯人,性尚自幽独。
西景复向城,淹留未云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郡楼的阳台上,东方的天空波光粼粼,美轮美奂。清晨,我乘船追随着早潮,在十里外的南山脚下登岸。云层遮住了前面的路,树林昏暗得仿佛迷失了幽深的山谷。清晨的鸡鸣声此起彼伏,阳光逐渐洒在金碧辉煌的殿堂上。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流淌而出,翠绿的竹林间微风轻拂。我在陡峭的崖壁上挥毫泼墨,力量之大以至于山石也为之颤动。手攀着藤萝登上了山峰,放眼望去,无际的天空中浮现出海岛与瀑布的景象。在这里,我遇到了远离世俗纷扰的人,他们的性格都偏向于清静和独立。太阳即将落下的景色倒映在城市之中,这样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去完善
释义
《游鼓山灵源洞》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蔡襄所作的一首山水诗。下面是这首诗的部分词句注释:
1. 鼓山: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相传古时有巨鳌在山上擂鼓,故称“鼓山”。
2. 灵源洞:位于鼓山之上的一处自然景观,因其泉水灵动而得名。
3. 岚光:雾气中的日光,此处指鼓山的晨光。
4. 目:眼睛,此处表示观赏。
5. 舟:船只,此处指船。
6. 逐:追赶,此处指顺流而下。
7. 早潮:早晨的潮水,这里指海潮。
8. 十里:约数,表示距离较远。
9. 南麓:山的南侧,这里指鼓山南麓。
10. 翳:遮蔽,此处表示云雾笼罩前路。
11. 晏日:黄昏时分,即日落前的一段时间。
12. 金屋:金色的房屋,这里形容阳光照射下的建筑物。
13. 灵泉:灵源洞内的清泉。
14. 注:注入,这里指泉水从岩石中流出。
15. 窦:孔洞,这里指岩石上的出水口。
16. 篁竹:竹林,这里指鼓山上的竹林。
17. 飞毫:挥毫,这里指用笔在岩石上题字。
18. 划:刻划,这里指用笔在岩石上刻画。
19. 峭壁:陡峭的山壁,这里指鼓山上的峭壁。
20. 势力勿惊触:意指大自然的伟力使人敬畏。
21. 扪萝:攀援藤萝,这里指登上山顶的过程。
22. 上峰:山顶,这里指鼓山的最高处。
23. 大空:广阔的天空,这里指登上山顶后看到的广阔天空。
24. 孤青浮海山:指远处的一座孤立的小山漂浮在海面上。
25. 长白挂天瀑:指远处的一道瀑布挂在天际,犹如银河落九天。
26. 肥遯人:指归隐山林的贤士。
27. 西景:夕阳景色,这里指傍晚的景象。
28. 淹留:停留,这里指在山中逗留。
29. 云足:满足了心愿,这里指满足了对美景的欣赏。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游览鼓山灵源洞的情景与感受。开篇以“郡楼瞻东方”展现诗人登高望远之情,紧接着“岚光莹人目”描绘出晨岚闪烁的美景,为全诗铺垫了氛围。
随后诗人乘坐小船,沿着河流登上鼓山南麓。路上云雾缭绕,树木郁郁葱葱,山间的静谧气息油然而生。清晨的鸡鸣与树林里的木鱼声交织在一起,太阳升起时金色的光芒洒在庙宇之上,一派庄重的景象。
诗人注意到了山中奇特的泉水,其从石缝中流出,带来清新宜人的空气。此处描写展现出鼓山独特的水文风貌。之后作者用笔勾勒出了悬崖峭壁上的古意盎然的题字,表示对前贤的敬仰之心。
接着诗人用手触摸着攀附在山间的藤蔓,步步登高。站在山顶,眺望远方的大海、山脉和瀑布,一览无余。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诗人更是感受到自身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最后诗人提及自己将在夕阳下山之前回到城里,言下之意表达了此次游历的满足之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流连忘返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鼓山灵源洞》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蔡襄所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53年,此时蔡襄任福州知州,正值壮年,公务之余,他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体验自然风光。
在诗中,蔡襄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鼓山灵源洞的壮观景色,表达了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一时期的蔡襄,刚刚步入官场,心境相对平和,对于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都充满了热爱。这首诗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是他在繁忙政务之余寻求心灵慰藉的一种方式。
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热衷于吟诗作对,游览名胜古迹。作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蔡襄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风尚。
去完善